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09上國中的第九課──靜,節

親愛的同學:
我一直想跟你們分享這兩個字「靜」、「節」。
我是一個很享受「靜」的人,絕大多數的私人時間,我都是一個人靜的。我不喜歡吵、不喜歡慢、不喜歡不用腦筋思考的人事物。我看起來好像很好相處,其實不盡然。我看起來好像不論斷、不批評,其實不然。我喜歡觀察,暗暗地觀察,並一一地在細微處衡量斟酌,有時會覺得自己像個電子秤,你們每天在教室內外的一言一行,都在這數位秤上快速地改變數字,增損著分量。
這是靜的好處。

大部分靜的時候,我會聽見自己的聲音。除了工作必要,家人必要,我不大擅於聊天,所以上了講台我很會講,下了講台面對面要聊天,我就困窘詞窮了。我喜歡討論一件有主題、有意義的事,我喜歡思考,喜歡發想,但不喜歡講廢話,一整天言不及義,那會讓我覺得我講了一整天的話,卻甚麼也沒講。所以我不喜歡你們下課太吵、太鬧,太過於大呼小叫,因為當時間過去,你終會發現,自己什麼也沒留下來。就好像我也不喜歡你們傳紙條、亂畫畫,我寧可選擇一本喜愛的日記本,逐字逐字靜靜地把心情寫下,把閃過腦海心底的靈光和零碎的片段記下,或是挑一本紙面有著粗糙觸感的畫冊,畫成一本屬於十三歲這一年的童想奇思。而不是最後什麼也沒留下。
這是靜的好處。

和自己對話,才能讓自己沉澱。而只有靜下來的時候,我們才有和自己對話的空間和時間,以及心情。

我一直覺得自己身上很重要的一個特質是「節制」,或者說是「小心」,特別是在與人相處時,或是在團體裡面。回想起求學的經驗、成長過程裡,我一直很小心,在團體裡總是很節制、拘謹,是個性上使然,同時也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節制、拘謹是一種自我要求,讓我們在團體裡不過度自我膨脹、自以為是,而影響其他人可能的權益。

節制、拘謹,同時也維持了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距離,給自己保留了一個安靜和完整的空間。當你節制、拘謹,你就不會冒犯別人,也不會因為你自己的自我過度膨脹而擠縮侵害了別人的空間或時間。出了自己的家,離開自己的房間,通常我就很嚴謹、客氣起來,不是刻意虛假,而是自然就應該為别人也給自己留一塊空間。

因此在團體中,幾乎不曾和別人起衝突或糾紛,別人也大概很少對我有很大的不愉快或生氣。很多的不開心和人際間的爭執,往往都是因為彼此以為很熟悉,往往是因為過於親膩而流於輕狎,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忽略了我們每個人對「空間」的需求。當人與人的距離以及自我空間消失或限縮了,我們就會煩躁;彼此沒有距離並不會帶來熟悉,而是衝突。因為我會認為你要瞭解我,你應該會瞭解我,但事實卻往往相反。因為熟,因為沒有距離,所以你認為這樣沒關係,我不會介意,而我卻認為你應該要瞭解我,於是衝突就發生了。

我們需要「靜」,因為人應該要和自己沒有距離,只有靜的時候,我們才能開始和自己對話。
而我們和他人之間要有距離,因為我們永遠不是對方,不可能隨時掌握對方的需求和想法,我們必須自我節制、拘謹,不要讓自我過度膨脹而限縮了他人「靜」的需求,及忽略了他人可能的各種感受。當我是張揚的時候,對於他人的需求,我們就只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節」是自己和他人對話的開始。


2009/11/27

寫在之外。
下一週就是進國中以來的第一次期中競試,經過第一次月考了,你們都過了適應期,不應再有藉口。
大家都說功課壓力大,但仔細想想,在東山,其實我們所做的就是「按部就班」。的確,每一週都有成績單,但並不會有人因為你一次、兩次考差而處分你。班上不少同學的學習成績不理想,除了底子比較弱之外,我必須說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你不能夠充分利用在學校的時間。

你們在學校的時間佔了一週生活的大半,每天放學回到家都累壞了,又要一早起來,因此你們不應該,也不可能去指望回到家後能夠自己看多少書,課後的補習能夠再幫你多少忙,你有那個體能和心力嗎?而週末的補習頂多也就一科兩小時,更不可能用那兩小時去補足你這一週在校的七八節課堂的學習進度。因此課堂上是否有效掌握學習重點,課堂的教學是否有效益,你能不能利用在校的大大小小零碎時間,就決定了你的學習成就和結果。

班上多數成績好的同學,不盡然都是在家啃書啃得多晚。我朝朝暮暮在學校看著你們五十個人,五十種在學校、課堂間的學習方法,我必須說,你怎麼上課,你怎麼適應及安排在校的作息,以及你在學校的各種時間都在做什麼,決定了你的學習表現!

社會科、自然科沒讀好,是因為你上課只是當作在聽故事,一陣喧笑後就甚麼都忘了。你只是在看別人哄堂大笑,你只是在看別人在跟老師抬槓,和聽笑話。你沒有試著去處理課本上或老師講的知識。

數學科、國文科沒讀好,是因為你作業不確實,你花太少時間去想,你只是匆匆草草急就章寫完交差了事,甚至你也不寫完。就算寫完你也不在意答案對不對,反正老師會檢討,老師會對答案,我上課再聽。當你上課聽老師在講時,你的腦筋並沒有在學習,那是個沒有活化的大腦,因為有問題的地方你沒有事先先想過,所以你對問題在哪不曉得,你對問題沒有深入去思索,因此這個題目的觀念對你來講沒有任何意義,你就只是聽,就好像你放學回到家,隨手打開電視遙控器,隨意地轉到哪一台就看哪一台一樣。科學家表示當我們在看電視時,我們的腦部活動情況是遠不如閱讀的,這時你的腦袋只是被迫接收訊息而已,而沒有受到刺激,沒有在發展。

下一週就是最重要的競試考,我希望你們都確確實實反省檢視自己的學習,大多數沒有跟上來的同學,你的問題在於你沒有學習動力,你對知識沒有好奇心,你只是被動的推著學習,甚至你不曾好好安排在學校的作息,不懂得好好把握課堂上學習時間,而是本末倒置地課後才在勉強勉力的學習,那是錯的!希望各位好好把握這個週末的時間深切改善、應試!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08不是來學校去學怎麼討厭人的

關於班級和諧、氣氛的事。
我今年任教的兩個班級都有或大或小、或輕或嚴重的班級人際間的問題。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每一屆、每一個團體都會有一樣的情況發生。而不論哪個老師,用哪種方式來處理,永遠都有人不滿,而且永遠最不滿的都是在人際關係裡強勢的那些人。因為這些人他在人際關係裡是強勢的、是多數的,而往往確實也好像看起來是有理的。

然而,其實不然。
這多數的一群,有時候會說:「為什麼不直接和他說?就因為他沒辦法理性溝通,無法就事論事?」、「在導師一再勸解、訓斥後仍有糾紛應該不只純粹好玩吧?對方有時也愛玩!」、「為何每次都感覺他是最大受害者,難道只因為我們不會小事放大,大聲嚷嚷」、「難道只要抱持著我永遠對,永遠我受害的態度,就可以這樣?」……

身為導師,我的工作不是在團體裡面仲裁誰是對,誰是錯。
在教育工作的崗位上,我被賦予的責任是告訴你們在對錯的是非裡,你們各自「可以」以及「應該」怎麼做。我被期望的是讓這群未來國家的知識份子有一個更高的自我要求和無條件的對人包容體諒的態度,而不是在是非裡比較誰先錯後錯、誰錯多錯少、誰輕錯重錯。

你們要聽現實嗎?現實是很殘酷的。班上五十位同學,每一位我相信我都可以、也都已經掌握到你們各自的缺點,當然我相信我自己也是一身的缺點。你們要我把爭執的雙方抓出來逐一地指點出你們的缺點嗎?你確定在人際裡強勢的一群對團體的危害及破壞就比較小?

其實未必。人際強勢的人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掌握了團體裡面的發言權,也就是語言的權利。這一群人最該對團體負起責任。而人際相較弱勢的一群,實際上對團體負面影響最小,而且真正講起來還有沉默的一群人並不見得完全認同所謂主導團體發言權的那些人。

你們的語言就是團體的語言嗎?你們對團體事務的看法就是團體的看法?子貢和孔子曾經有過這樣的對話:
子貢問孔子:『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貢問孔子說:地方上的人都喜歡他,這人怎樣呢?)
曰:『未可也。』
(孔子回答說:不見得是真正的好人。)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貢再問孔子:地方上的人都不喜歡他,這人怎樣呢?)
孔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善之,其不善者惡之。」
(孔子回答說:那他也未必是個壞人。這兩者都不如地方上的好人喜歡他,而壞人都討厭他的人。)

簡言之,也就是「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厭惡的﹙人地事物﹚,一定要審察是非,因為善惡都會有正反兩種迎拒,人人都厭惡的,一定有它的原因;反過來,人人都喜歡的也一定有問題,所以也要察清楚。

你們來學校,不是來學怎麼去討厭人,特別是討厭和自己不同,和大家不同的人。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教育理念和核心價值是要去教導他未來的國民去排斥誰,去論斷誰,去比較誰的對錯是非的多寡。那不是教育,那是自我優越主義在作祟,那是多欺少、強壓弱的一種虛妄的自以為正確的錯覺。

學校教的、學的,是要你們反過來看自己,檢視自己,用更高的要求去自律和自我調適。
面對團體裡人際的糾紛,第一件事不是去評判誰的對錯,也不是要求老師來評判誰的對錯。事情發生了,現在要處理的是我怎麼避免事情再度發生,或是避免事情再發生在我身上。
你面對事情,如果能自己想到「我應該……」,而不是「如果他不怎麼樣,我就不會怎麼樣……」、「都是他先……,我才會……」,那麼這就是「自律」。
「自律」是最基本的,這往往是用外在規範去要求你的結果,真正的自我成長是「我可以……」,當你能夠用「其實,我可以……」的態度來面對糾紛時,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效果。

在學校,當然有校規、紀律,或團體的規範。但人際關係上的對錯,不等同於法律上行為的對錯。法律上的對錯是一種對團體人身財產權利最低的保障,法律上的對錯是絕對性的。然而人際上的對錯是一種主觀的,是一種不顯明的,是一種隨時在人際間流動的狀態,沒有誰是全對或全錯的,因此團體裡人際的糾紛,簡單講就是都有錯,也就是都有需要自我成長的空間。

既然都有需要成長的空間,你的成長是你的成長,他的成長是他的成長,他的包袱不應該和你的成長有關係,一樣的他的成長也不應該牽扯到你的包袱,也就是說你管他要不要成長,重點是我問你,你是不是「應該」或是「可以」怎麼做來避免衝突或糾紛,而至於他是不是有錯,或是他是不是有改,或是他是不是要先改、先檢討,都與你無關,那是他的包袱。

我相信,如果你瞭解你來到學校真正的目的,不是去評斷、臧否他人,而是在學習更高的自律標準,和更大的對人的一種無條件的包容和接受,那麼就算對方再怎麼不改,只要不是法律上的違法,那麼都不會在團體裡面和你造成糾紛。我也相信,身為一個老師,既然可以這麼敏銳地、這麼有教育概念地來告訴你來學校的目的,那麼他就不會是只有要求你或是少數人,因為你們都必須各自成長,而他和你的成長互不相干,老師不需要等他改了再要求你改,也不需要等你改了再要求他改。

你們唯一需要專注的是,對自己最高標準的自律,以及對他人無條件的包容和寬待。


導師 2009/11/10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如何有步驟地寫妥一篇作文

1.寫作力的目標:清楚平實而自然的表達。


2.寫作兩個關鍵:
(1)有料(內容):有料包括情意和事理;
(2)有方法就是組織、表達技巧及輕重詳略的審酌。

「情意」來自:
(1)敏銳細膩的觀察  
(2)柔軟而溫熱的心     
(3)豐富跳躍的想像。

「事理」來自:
(1)多面向的閱讀
(2)寬待不自我中心的態度  
(3)積極正向且習慣尋索的思考。


3.寫作六個流程:
(1)審題:要切題,取材格局要大但不失平易(生活化),要自己容易發揮,切入點要巧而不俗濫。
(2)發想:看到題目後,在空白處迅速捕抓閃過腦海中的關鍵詞。
(3)刪選:就發想所得關鍵詞,刪選適合發揮及切題者,並持續分層發想。
(4)組織:就刪選的關鍵詞,分層次佈排段次先後,強化關鍵詞間的前後連結性。
(5)引題及統合:依據組織後的內容,構思首段引題及末段統合的文字內容。
(6)鋪陳文字:下筆寫首段,並依組織好的段次,依序就關鍵詞發揮成段落,末段作結照應全文。


4.寫作五個標準:
(1)平實流順、自然不造作 
(2)「畫面感」:從細節(觀察力)描寫具體形象以呈現鮮明的畫面感
(3)辭句要雅練、修飾
(4)要從表象到情意,從情意到自我實現
(5)情真意切

學生如何面對國文考試

1.如果選擇題的作業不確實,就無法掌握選擇題命題的重點及答題的技巧。

2.上課專心聽任課老師口頭講述,掌握講述技巧及重點(如何說解並將題幹問題和答案兜在一塊兒)。

3.筆記方式應發揮效益,有效益的筆記:簡扼、聯想、條理、整齊、顯眼、收存、層次。

4.如何應試:(1)「準確判讀題幹」;(2)「清楚瞭解問題」;(3)「邏輯式刪選答案」。

學生在國文課的準備工作

1.「聯想」的工夫:國文科的學習最重要的不是「背誦」和「記憶」的能力,而是「聯想」。

2.善用「心智圖」分析課文:文史的科目,重要的不是死背硬記,而是如何去「處理」知識、如何去「理解(思維)」知識。

3.課堂上的聆聽:重要的是那個「思路」過程的建立,以及「思維慣性」的養成。因此在課堂上強調一定要跟上教師上課的調子,去看老師如何去理解和說明文章。當知識被有系統的、表格化的、圖像化的整理出來之後,最後才是記憶的工夫。

4.「勤書寫」:所謂「常常的記憶,不如短短的一枝筆」,書寫是記憶的一種方式,現在孩子少書寫,因此記憶起來總是東缺西漏、粗心大意的,勤書寫才能確保知識的習得。完整的學習:接受→理解→重組→再產出(條理清楚的口語、手寫表達)。

國中國文的教學目標

(1)生活性的語文能力:學習在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語文應用及表達能力。
(2)專業性的語文能力:學習並涵養傳統國學及近當代文學的專業知識。
(3)文學性的語文能力:學習人文關懷、語文情境及語意的掌握與感知。
(4)綜合性的語文能力:學習組織、表達、思維、生活應用及實踐能力。


國文的五把刷子
「字」指的是字的形、音、義,以及句法修辭。
「文」是指書寫表達、國學及文學的認知能力。
「說」是指口語表達及敘述、摘要轉述的能力。
「思」指的是獨立思考、判斷辨析是非的能力。
「行」是指將所學落實、實踐到生活中的能力。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八)其它

(三)輔導專業知能的充實
1、間接:跨領域的閱讀、剪報、電子報、網站。
2、直接:有效的專業對話空間、時間。
大多數輔導中輟生的役男都只受過完整的師資培育,而不具備專業的輔導背景,尤其中輟生的個人學習歷程和家庭狀況往往超出我們一般人的生活經驗,因此輔導知能的充實格外重要。輔導專業知能的充實除了個人藉由書本、剪報、電子報、網站…等多面向媒介的跨領域閱讀外,更重要同時也更直接的是讓役男在中輟輔導工作上專業的對話空間和時間,例如不定期的輔導研習和進修,或是役男在職訓練,此外每個月定期的督導會議也是很好的專業對話機會。

(四)引進觀念
1、善用個人優勢─年紀、思維、領域融入。
2、讓自己發光發熱,活化校園教育思維。
役男在參與中輟生輔導工作上,除了輔導實務上要進行個案問題的評估,提升輔導技巧及充實輔導知能之外,役男在進到服勤學校服務時應該要善用個人在年紀、思維、跨學門領域的優勢(個人所學、所長與輔導結合),引進新的教育、教學、行政或輔導觀念,讓自己發光發熱,活化校園教育及教學思維。

(五)建立制度
1、不要去期待他人應該要……
2、建立制度,不能「人治」
此外,役男在學校服勤的時間只有一年半,輔導工作一方面是實際處理學生問題,二方面則包括協助輔導事務的相關行政,不論是役男在實際輔導中輟生還是協助行政的各種經驗,如果只是隨著役男的退伍而一切就回到撥補役男前的情況,那麼教育服務役的制度設計就不能說是發揮最大的效益了。役男在學校服勤期間,除了深入瞭解學校輔導工作上的內容、限制,並積極虛心學習之外,在輔導實務上應該善用役男在職輔導研習,將新的輔導觀念帶進校園,活化並增能學校輔導人員及教師、導師們對中輟生問題處理的能力。役男在輔導工作上慢慢會發現不只中輟個案及學生對你有依賴性,學校行政人員對你也同樣會有依賴性產生,因此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役男必須深刻地認知到我們在這個工作上不應該只是扮演「救火隊」的工作而已,同時也要協助學校在中輟生追蹤輔導工作去建立完整的制度和處理流程。這個是兩方面的工作,在人的部份,我們透過役男在中輟輔導工作上的專業性去把正確的、正向的輔導專業知能帶給學校的老師和輔導人員;在事的方面,役男除了擴充並充實輔導處在中輟工作上的資料和專業資訊外,必須將我們的工作內容制度化、流程化,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教育服務役役男追蹤輔導中輟生此一工作的最大效益。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七)輔導者的輔導技巧

(二)輔導技巧
役男參與中輟生輔導工作,除了在角色知覺上應充足認知役男工作任務(降低中輟生人數、健全中輟輔導機制)、定位自我角色(發現者、評估者、協調者、陪伴者、楷模者、分析者)、培養輔導特質(觀念、敏銳、同情、溫柔、接受、陪伴、正向思考、耐心、堅持、用心)、落實情緒管理(寬透人生價值信念、享受「淡」的精采、知道自己的堅持在哪裡、善用心智管理、自心來自充份的準備)之外,役男在實務工作上的輔導技巧尤其關係著追蹤輔導中輟生的成效,以下僅就台北縣役男夥伴的輔導經驗,簡單地提出十個輔導技巧要項提供參考:

1、語言敏銳度
輔導技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語言的敏銳度,正確的語詞表達和修辭,有助於關係的建立,敏銳的訊息接收和觀察力對於掌握孩子言行背後不明顯的意欲同樣有幫助。


2、說服技巧
輔導員多面向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可以培俱靈巧的說服技巧,孩子不會喜歡老師說教的,好的說服技巧可以協助教師、輔導員澄清、改變個案的價值觀、言行習慣。


3、楷模認同
年紀、思考、成長環境相近,是役男在中輟生輔導工作上的一大優勢,因此在輔導工作上,役男應善用此一利基,除了易於與個案學生建立較有效益的輔導關係外,此一階段的青少年尋求偶像、楷模認同的心理也有助於役男在個案心裡的形象塑造,透過與大哥哥無異的役男,一些價值觀、行為規範、生活願景、人格特質更容易植入孩子的心裡。因此役男在輔導中輟生的期間,應隨銘記個人應有的正向角色和特質,這一些會在我們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發揮身教、潛在教育的影響。


4、不論斷
輔導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論斷」,論斷孩子會讓孩子不信任我們。孩子有狀況、有問題了,首務不是去論斷誰對誰錯、哪裡對哪裡錯,而是去瞭解孩子為什麼做了這件事,不是去責問他為什麼做錯。當我們可以不去論斷,可以去把發生的事非放下,去聽聽他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他才會放下防禦、看到我們的用心和優點。


5、正向詮釋
中輟生或是行為偏差的學生,對生活周遭人事務往往充滿不信任或是負向思考,對他們來說,老師的提醒可能是「找他麻煩」,老師的處罰可能是「衝著他來的」,學校裡老師、家裡爸媽的關心和著急,對他們而言是囉嗦、嘮叨,因此做為師生、親子間緩衝(橋樑)角色的役男應該陪著這群孩子去詮釋他們生活中所碰到的事件,幫他們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問題,像是遲到、寫作業、髮禁、服儀、抽菸、跳將、吃檳榔…,當孩子做了發生了上面這些狀況,師長一定會有所處遇,然後造成彼此間關係的對立甚至衝突,但是適時地陪孩子用正向角度去詮釋這些事,可以讓孩子較平靜、或欣然地接受處罰,同時也引導他們去瞭解師長的處遇和用心。


6、傾聽
我們要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我們必須先懂得把已經發生而無可改變的事實擱在一邊,才能平心靜氣地不去論斷孩子的作為,孩子才會信任我們,我們才有可能看到、聽到片面狀況背後真正的原因。除了敏銳的表達和言說技巧,傾聽時的溫柔而「與你同在」的眼神和容易感動的表情、同理心,是必要的輔導技巧。傾聽不是只有聽他在說什麼,不只是為了聽出他的破綻,傾聽是得到孩子信任的第一步。


7、信任
對於孩子,我們常常是不信任的,在輔導關係裡,信任是很好的潤滑劑,有時候即便我們清楚地知道孩子瞞著我們、甚至是欺騙我們,輔導員還是寧可選擇告訴他們「我相信你」。孩子為什麼要瞞我們?為什麼要欺騙我們,問題的關鍵在於他擔心我們的生氣、處罰,在於他不信任我們可以好好聽他說明他為什麼這樣做,在於他不相信我們會認可他的言行作為,這是失敗的輔導關係。當孩子做了一件我們不認可的事,這已經是一個「×」了,如果因為孩子對我們的不信任而瞞騙了我們,那麼這又是第二個「×」,因此我們寧可讓孩子信任我們對他是信任的,讓他知道我們對於他已經犯的錯是可以接受的、是不會生氣的,輔導不是只為了要讓孩子不再犯錯,更重要的是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可以掌握到孩子的狀況。此外相信孩子,有時候也是給孩子一個下台階。


8、誠實
誠實不僅是不欺瞞,同時也是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動,輔導不是彼此去算計、去猜測彼此的立場,去想方設法地要讓孩子符合學校的規範,輔導同時也是人與人真誠對待的過程,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不需要為了拉近彼此距離而強作融入他們的次文化中,輔導員就是輔導者的身份,而不是朋友,在輔導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很真誠地讓個案知道我們對他的期待,可以很真誠地和以一個期待者的角色去和他互動,我相信這些孩子並不缺乏朋友同儕,他們更需要的往往是一個真誠支持並了解他們的長者、一個憧憬的楷模。


9、有系統地洗腦
我們不能去期待一次、兩次的晤談或諮商就能讓孩子回到學校來,就能解決孩子就學或生活適應的問題,就能讓孩子不再犯錯。我們期待孩子有的觀念、是非價值,是要一次又一次並且有系統地重複,這次犯錯,講一次,下次再犯,再講一次,我們必須接受孩子可能不斷地犯錯,不厭其煩地給孩子下一次機會,不斷地一次又一次跟孩子作價值和是非的澄清。


10、美的經驗
「美的經驗」在我們的教育裡、生活裡一直是長期缺位的。「三重、蘆洲、五股,就是出陳進興的地方,所有人都應該對出陳進興要負責任,為什麼他出在那個區。那個區隨便下下雨就淹水,都是鐵皮屋子,做黑手的孩子,中學後不能升學的到那個地方去,他們到底生活裡有甚麼東西,我敢跟他談美這個字嗎?我自己都覺得很慚愧…」蔣勳在一篇談美的文章裡這樣說。學校的課程不乏美術課,但專業的美術教育並不等於美的教育,我們專業的藝術家絕對不會比西方少,但我們的城市是著名的醜。其實美是對自己生命價值一種很清晰的選擇,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種生命力的啟發,或是自己的自信。美是生命裡可以留下來的東西,是記憶,是感謝,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些動西不會美。我們很少會去陪我們的孩子去觀察一片葉子,為什麼樹葉會有這麼美的葉尖?在幾意年當中有多少樹葉都腐爛掉,它才學會要形成這個形狀?那片葉子的形狀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淘汰,是經過了無數苦難,一直腐爛一直腐爛,最後找到它的形狀。當孩子去撿起、凝視一片落葉時,他也會想到他自己也是一個最完美的形式。我們的孩子常常不懂得愛、美,那是因為他們的生命裡太缺乏美的經驗,役男夥伴在追蹤輔導中輟的孩子時,應該要多充實個人美學的專業知能、多培養個人敏銳的生活美學,時時涵養自己關於美與愛與溫柔的性格,在互動裡帶給孩子多一些被溫柔對待的經驗。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六)個案評估問題判斷

(一)個案評估、問題判斷
役男在學校執行中輟輔導工作,面對的中輟學生或輔導個案往往十數位以上,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不一,輔導員必須在與個案初步建立關係之後,掌握、了解個案的問題背景,在必要時與輔導處老師、導師等相關人員,討論輔導方向,評估個案問題的輕重緩急。個案評估大致可以從下面四個面向來進行:

1、就個案而言:
(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個案是否具備病識感)
觀察個案在校適應問題是否起因於生理、心理因素,若為特殊個案,役男應將個案轉介輔導組或其他醫療、社福、社工系統進行輔導安置。

2、就家庭而言:
(1)家庭結構
(2)經濟狀況
(3)親子關係
(4)親職功能
役男在評估個案時,應盡早透過電訪、家訪個案家長,或與相關家庭成員、重要他人聯繫,充份掌握個案的家庭結構、經濟狀況、親持關係、親職功能的資訊,以期釐清個案行為或心理偏危原因,並擬定適性輔導策略、引入其他資源。

3、就學校而言:
(1)師生關係
(2)人際互動
(3)學力基礎
許多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上適應問題,除了個別身心特質、家庭因素之外,在學校裡與老師、同儕的互動也是影響關鍵,此外中輟邊緣或是中輟的孩子在國中學業的基礎上大大落後其他同年齡的學生,甚至孩子過去的學習歷程、在校行為紀錄可以追蹤至小學時,而這些訊息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並作為輔導員提供個案適切資源的參考。

4、就社會而言:
(1)地域文化
(2)環境趨潮
近十年來的臺灣在社會政治環境、科技、經濟、文教、城鄉發展…等各方面俱有大幅的改變,不斷地在衝擊我們傳統對子女的教養方式,臺灣社會對於親職教育、家庭功能的宣導,對於家長的再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學校、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趨弱,取而代之的是隨著傳播媒體24小時發送、隨著多元出版、豐富聲光感官娛樂而「花開遍地」的青少年次文化,所以輔導人員一方面應掌握服勤學校所處社區的地域文化,如宮廟的官將文化、幫派問題、文教資源…,一方面應瞭解臺灣目前流行文化及社會結構、趨勢的發展和影響,這些對認識青少年的思維和其言行脈絡有很大的助益。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五)輔導者的情緒管理

(五)情緒管理
1、寬透的人生價值信念。
不論是輔導員或教師,都應該有寬透的人生價值信念,在輔導或是教學工作裡,學生來來去去,我們走入這些孩子的生命歷程和經驗裡,跟他們一起面對生命裡的困厄、扭曲的人性,和他們一起痛,和他們一起難過,也和他們一樣感覺得到無助和沉重,輔導對孩子的影響不會只是一時的,但是我們終究會淡出孩子的生活,我們只是他們這個階段的貴人、守護者,甚或只能夠是在一旁守候著的、等著在他摔落時撐住他的一張安全網。有些孩子在我們眼前、照顧下成長,那些仍躓踣的孩子也總將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繼續走完自己的路,輔導員和教師必須有寬廣、透見的人生信念,我們可以因為寬廣的視野而不那麼心胸窄隘,可以因為透見而少一些焦慮、多一些等候的耐心。


2、享受「淡」的精采。
「回甘不是單純的甜味,而是人生經驗的變化」─蔣勳
我覺得每個人都該要去讀一讀蘇軾的生平,從得意忘形到無目的的清涼人生,從下放落難到「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去了解為什麼蘇軾的生命有一種包容,有一種力量。
蘇軾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因為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得意的。但因為政治不斷被下放,後來經朋友幫忙才在一個軍營靠東邊的地種田、寫詩,所以就改名叫蘇東坡。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慢慢地從落難時「大江東去,浪掏盡」慨嘆,到「倚杖聽江聲」、「自喜漸不為人知」,所以這個「淡」是你經歷酸、甜、苦、辣、鹹以後「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回甘的滋味,好像沒味道,卻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
輔導的歷程漫長而且經常充滿挫折,我們必須落實到找回自己的自信和定位,而不是在輔導工作上的成敗,或是在工作裡所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要覺得輔導、教學這個角色是我自的選擇,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對於輔導這個工作、這個專業,要會享受,但不是用功利和成敗去看。


3、知道你自己的堅持在哪裡。
役男在中輟生輔導工作上因角色定位而有一些限制,同時輔導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守候著孩子陪他成長,也被期待能將學校的中輟生人數降低,在許多役男夥伴的經驗裡,我們經常面對的是許多兩難的問題。孩子可能願意來學校,卻不願意上課;孩子可能願意上課,老師卻希望他請長假;孩子可能可以進班上,但他卻完全不具備學習能力;孩子可能已經在外縣市、孩子的家庭結構複雜…,這一些不見得都是我們在中輟復學工作上努力就可以獲得解決的。而我們工作倫理的堅持和標準在哪裡?
面對學校其它行政處室、面對導師和任課教師、面對學生、面對輔導主任和校長、面對教育局和校外會的長官,當我們的中輟輔導工作窒礙難行或立場不同時,如何去和他們溝通,我們在輔導、教育工作上的堅持在哪裡?
其實,符合孩子當下最大利益,就是我們最核心也是最底限的堅持。只有知道自中輟輔導工作上應該要堅持甚麼,我們才能夠說服自己去抗壓,才能夠讓自己溫柔且堅定地在衝突和溝通裡站穩,減少猶疑不安。


4、自信來自於充份的準備。
最好的情緒管理來自於個人對自己生活和生命價值的自信,一個人自信,才能勇於任事、解決所碰到的問題,但我們怎麼樣才會有有自信?自信來自於充份的準備,但輔導員在輔導工作上的準備,不是只有輔導和教學專業,在生活領域上更要廣闊,因為中輟生輔導的本質是人格的形塑,孩子在生活會碰到的問題不會是單元、單一,人格的形塑也不會是單方面的,我們要如何自信地面對孩子、家長、導師,跟他們堅定地溝通,而這一些輔導的觀念、技巧、特質都根植於我們平時在廣泛領域的準備和充實。


5、善用心智管理(Mind Manager):跳躍式思維分層分類管理。
自信來自於充份的準備,而除了多面向跨領域的準備外,準備還需要方法。心智圖法有幾個特點:跳躍式、分層、分類,這有助於去捕捉、釐清、條列我們的思考,並呈現問題清楚的脈絡。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四)輔導者的輔導觀念

(四)輔導觀念
輔導中輟生的經驗中,最令人感到挫敗的是孩子的沒有進步。輔導並不能保證孩子問題的解決,也不能保證孩子行為有立即的改善,輔導的目的和眼光常常是放在很久的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在我們結束了和個案的輔導關係時,我們還是看不到他的改變,這樣的挫折讓人沮喪無力、讓人著急,更讓人覺得想要放棄和懷疑輔導作為的效果。在這裡有幾個輔導觀念可以和大家分享,這些觀念一方面讓我們認知到我們所擔負的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讓我們去反思我們的輔導過程和作為,同時幫助我們釐清別人或我們自己的疑慮,讓我們更加堅定地在輔導工作上堅持下去。

1、「中輟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會也沒有能力離開社區、離開這塊土地」
隨著數位資訊、網路遊戲、青少年次文化、教育落差等現象的衍遷,中輟生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同時伴隨著隔代教養、單親家庭、雙薪家庭、外籍新娘、外勞看顧……,中輟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多,中輟生的教育問題若不能夠在現在及時尋求解決之道,未來台灣在人口極速老化、新生兒遽降的社會結構丕變下,中輟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和衝擊也會更大。中輟的孩子他們會一直留在原生的社區、留在這個社會,他們不會甚至沒有能力離開這塊土地,他們的問題就是我們未來社會的問題,而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原因。


2、「有效的教學是最好的輔導」
我們相信沒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會自願離開教室、離開學校、離開他的同儕,當一個孩子中輟,我們要去釐清他的中輟是因為對學校的課業沒有興趣了,還是他的家庭或他的生活發生甚麼重大事件?如果孩子的離開是因為他在學習上的挫折或是成就低落,那麼,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檢視我們的教學,有效的教學會讓每一個孩子覺得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角,而不是被忽視在教室裡的客人,當孩子在學習上有成就、有笑容,他不會選擇離開這堂課、離開教室。每一個輟學的孩子都不是主動離開學校的,這是我們看他們時,心裡應該有的認識。


3、「輔導孩子的三個認知:建立關係、提供舞台、給他願景」
大部分中輟的孩子往往在學校和老師沒有好的互動關係、沒有太多成功的經驗、對未來茫然無知。學校裡如果有一、兩個人是可以和這個孩子建立好的關係;如果在學校裡多一些選替教學方案,或是多元的學習評量讓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舞台和被肯定的經驗;如果有人願意無時不刻地帶他去看這個世界有多大,讓他有機會在多如繁星的願景裡找到一個他自己能夠實現的夢想(或是小小的希望),並且有人能夠在他不知道如何前行時,一一地告訴他每一步、每一步怎麼走的話,這些孩子是不會離開學校而中輟的。


4、「讓孩子不會躲你,讓孩子在需要幫助時會來找你」
一次的輔導無法保證孩子下次不會再一次中輟,孩子「復學」是我們輔導最後的目標之一,但在輔導工作上我們更亟需達成的是「信任」,當孩子信賴我們,我們就更能掌握他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就有更多的機會和契機來影響他,孩子的問題不會是只有一個面向造成的,孩子也不會突然就改變,我們不期待孩子沒有碰到問題、製造問題,但我們的輔導應該建立他與我們的關係,讓他願意找我們解決。


5、「輔導過程中孩子反抗的不是輔導員,而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抗」
剛開始建立輔導關係時,個案面對我們的態度經常是他過去與其他大人互動經驗的延續,當孩子越反抗、越防衛、越有敵意,我們應該想到他過去經驗中可能被怎麼樣地脅迫和「暴力」(言語、情緒上的暴力)對待,這樣才能放下我們主觀的情緒,讓輔導關係能夠建立。


6、「每個人自有其包袱,不要去背負別人的包袱」
輔導的時候,有時難免覺得無力、生氣,有時難免面對孩子時會有情緒,但就像是兩個人吵架一樣,對方罵你,但我可以選擇不回罵,他有情緒那是他的包袱,但我們可以選擇是不是要跟他吵起來。一方面我們教導我們的孩子這樣去看他的問題(例如:上課很無趣可能是教師的教法問題,但學生還是得學習,選擇蹺課等於是把教師不會教的他的包袱攬到自己身上來,教師教不好是他的問題,學生可以選擇去面對這個問題或是逃避這個問題,而逃避只是增加自己的包袱而已)。
孩子的問題永遠是他的問題,不會是我們輔導員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受到孩子問題的影響,輔導經常是一個充滿挫折和沮喪無力的線性歷程,一旦受到工作上的沮喪影響,我們很難再正向而樂觀地繼續輔導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滿、接受輔導的有限,然後放下它,畢竟那是孩子他生命的包袱,不是我的。


7、「接納他的缺點,他才會看到我們的優點」
中輟的孩子在行為常規、言語習慣上大部份是負面的,因此在一開始的輔導工作上,輔導員必須瞭解,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去接受孩子的這一些不完善。輔導關係的建立,是從接納和體諒開始的,當我們能夠接納他的缺點,瞭解孩子為什麼有這些和大部分人不同的言行,孩子才會放下防備,才有可能願意去聽一聽我們說些甚麼、看到我們的優點,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心空出來一些些開始改變。


8、「寧可孩子虧欠我們,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們虧欠他」
孩子常常會說:「你們大人都一樣…」,在親職教育不落實、教師輔導知能薄弱、成人世界現實等環境下,孩子們的成長經驗經常是充滿不信任,也不被信任的,目前這個不成熟的社會總是給孩子覺得虧欠的感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犯錯、無知、不成熟、不懂事…是應該要被容許的,寧可讓孩子虧欠我們許多,但我們不希望讓孩子感覺到一絲一毫被虧待的感覺,因為孩子心裡這一些被虧欠的經驗和感受,會讓他們日後對社會不信任,對人不信任。


9、「用信賴來換信賴,用愛來換愛」
有時候我們寧可相信孩子一時出於不信任而講的謊言,來換取孩子對我們的不信任;有時我們寧可「熱臉貼冷屁股」地東一句叮嚀、西一句提醒來關心中輟孩子的衣食住行,讓孩子感受得到我們對他的那種「非條件交換式」的愛,我們不因為「你要乖」、「你不可以做這個、做那個」才愛他,我們愛他是因為他是個孩子,他還在不斷的犯錯中成長與學習,我們愛他並不是因為他不犯錯,而是因為我們接受他人性的那一面,並且願意給他時間、等他並陪著他長大,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喚起孩子對我們真誠的信任和愛。


10、「如果你的愛不能激起對方愛的回應,那麼你的愛是無能的」
「愛」不是一切,「愛」不是就代表正確的。爸爸媽媽常會說:「這是為了你好」,老師常會說:「這是為了你好,你以後就會懂」,當我們盡了很多的努力後,我們對孩子會有很多的期待,父母從孩子還在肚子裡、襁褓裡就開始期待孩子,從選生辰、取名字…就注入了深刻的期許和愛,老師在一遍又一遍的教學和提醒裡一次又一次地期待孩子懂事,但「愛」不是一切的正檔性的藉口,我們必須知道如果我們的愛不能夠讓孩子心裡有感動,如果我們的愛不能夠相對地激起孩子對我們真的愛和了解,那麼我們再多的愛也都只是我們無能的藉口。我們必須時時去檢視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這愛不能夠正確而清楚地讓孩子感動,那麼這愛是失敗的,我們不能去責怪孩子不懂事,因為是我們愛錯方法了,是我們愛得不夠有效益。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三)輔導者的輔導特質

(三)輔導特質
大部分役男在服役前並沒有接受過完整的輔導知能訓練,同時我們的求學及成長歷程也多是平順的,因此在面對中輟學生的問題時,除了愛心、服務和教育的熱忱之外,輔導專業的充實和進修對役男的輔導工作是很重要的,輔導的專業知能和技巧在服役期間可以慢慢學習累積,然而當役男進到學校時就必須去處理孩子的問題,有一些輔導工作上的認知是役男首先應該要具備的,隨著輔導歷程的衍進,這些認知依次是:


1、觀念:
特質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是觀念一次又一次閃過腦海之際,不斷累積、正向增強的結果。觀念的具備先於所有的輔導特質和技巧,不論輔導員是否具備輔導的特質和技巧,輔導員一定要不斷地接觸新觀念,一定要去接觸在輔導工作上一些基本的認知,只有當觀念在輔導員的腦海裡留下印象後,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輔導員才會「有可能」跳脫過去個人的舊思維、個人的生命經驗來看孩子的困境,才會「有可能」把主觀情緒放下,然後去設想其它可行的輔導策略。觀念的具備,目的不在於讓輔導員在第一時間就接受、就改變,而在於讓這個觀念經過輔導員的腦海,一次、兩次、三次……,讓正確的輔導觀念「有機會」在輔導員輔導孩子的歷程中施展出來。


2、敏銳:
輔導員應具備敏銳的口語話術表達、觀察能力。大多數輔導員都能掌握到如何敏銳觀察的要點,但一般而言輔導員口語話術的敏銳度仍然不足。口語話術的敏銳可以再從兩個面向來看,一是敏銳的陳述能力,一是敏銳的說服技巧。
(1)敏銳的陳述能力:
在與個案諮商晤談時,輔導員在語言詞句的選用上應有高度的敏銳,因為敘述語句中就隱含了潛在輔導,語言的敘述同時也在營造建立良好輔導關係的氛圍,一樣的表達目的透過不同的陳述,影響著訊息接收者的接受度和言行反應。
(2)敏銳的說服技巧:
多數個案的價值觀、生活常規往往是混淆不清、不符校園秩序的,包括不喜歡讀書、打人、講髒話、情緒管理低落、抽菸嚼食檳榔、各種青少年次文化(飆車、刺青、穿洞、線上遊戲、網路交友……)等等,其中很多可能並不涉及法律上對不對的問題,而是一種選擇或是程度的問題,因此如何透過巧妙、敏銳的說服話術讓學生接收到好的、正確的觀念十分重要,好的話術和語言技巧可以讓個案逐漸有充分自我說服的理由來改變行為。


3、同情:
相信人有追求個人最大利益的正向意識。而中輟生在追求個人最大利益的過程中會受到個人學習能力、所處環境、生命成長歷程、所具備條件之限制,而做出侵犯他人或公眾利益的行為判斷,但那也仍然是個體追求自我利益的正向動機,因此應給予肯定、接受、理解,並帶他去瞭解此一過程,藉著增能(增強問題解決之能力)、開拓視野、詮釋環境能力的提升,來改變其行為。


4、溫柔:
當輔導員能去「同情」、肯定孩子追求個人最大利益正向意識的動機後,才能放下個人情緒去看他的問題。役男應該認知孩子對人的方式是他過去被對待經驗的反映,因此面對孩子的情緒和負面作為模式,是可以理解那不是對我們輔導員的反抗,而是呈現他過去被對待的經驗,同時更應該在輔導的過程和互動裡帶給孩子更多被溫柔對待的經驗、給他更多美和善的經驗,讓他在日後生活裡的負面而粗暴不滿的情緒和反應少一點。


5、接受:
輔導的結果常常不是顯而易見或是短期內就有成效的,學生中輟問題的背後是多面向,輔導的目的也不完全就僅僅是「復學」,可能是有階段性的,也有可能是因個案而異的,因此當孩子還不符合學校系統對他的期待時,我們還是必須去接受他不完滿的樣貌。


6、陪伴:
接受孩子在輔導歷程中的種種不完滿,接受他的犯錯,輔導不是只在期待孩子不再犯錯,而是讓孩子知道當他有困難、當他犯錯時,他應該如何面對,可以找誰一起解決,輔導過程中孩子的犯錯其實也正是輔導的切入點和時機。我們不見得是他生命中那個真正能啟示他、能幫助他的貴人,但我們最少可以不要讓之後繼續輔導孩子的人更難做。接受孩子的不完滿,然後陪伴、等待他走完這一個階段,讓他信任你,帶他增闊視野、詮釋挫折,從對你的信任到信任他人,最後增強他對自己的信心,這是我們陪伴的目的。


7、正向思考:
陪伴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輔導員應正向詮釋、澄清孩子所碰到的問題,我們雖然無法保證孩子未來道途上的平順,無法幫他清除前方的阻障,但我們可以教他看問題的方法、教他正向思考,教他看到老師責備和不諒解背後的期待和付出,教他去看到自己生命中挫折和失敗背後隱藏的磨練和希望,這些是我們可以給他、可以掌握的。


8、耐心: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犯錯、改過、犯錯、改過……,我們能夠有多少耐心去耐得住學生的「明知故犯」?能有幾次用堅定卻溫柔的語氣來告訴孩子真正的價值和是非對錯?我們能不能夠很清楚地認知道「那些,是他生命裡的困境和艱難,不是我的」而去放下我們因為他犯錯、因為我們著急而有的負面情緒,並且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給孩子無限的下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


9、堅持:
無可否認的,中輟生追蹤輔導的過程充滿壓力和挫折,壓力來自於役男自己對自身工作角色的認定、學校行政和教師、學生家長、長官對中輟人數減少的期待……,而學生一再地時輟時復、家長親職失能、教師不當管教、學校協調機制不良、輔導資源網絡缺乏、教育體制僵化……這些都讓人感到沮喪挫折,每個役男在不同學校服勤,除了在每個月的督導會議中彼此分享輔導心得之外,役男精神上的最大支持力其實還是來自於自己,只有當我們釐清、堅持個人最核心的教育價值,才有力氣去面對壓力、挫折,甚至是外界對你輔導策略的質疑,在教育服務、輔導的工作崗位上,你抓住了甚麼價值核心?你站在甚麼信念礎石之上?你堅持甚麼?只有在大量地接觸觀念、清楚地釐清價值、溫柔而堅定地堅持立場時,才能樂觀而篤定地面對這一個充滿壓力和挫折的輔導工作。


10、用心: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不會去看到一片子葉子的脈絡,不會去看到遠處房子鐵窗的樣式,常常我們在生活卻沒有真切、用心地感覺我們自己在時間流裡的每個當下的感受。當一個中輟的個案被當成一個「人」來看待,「人」的價值和尊嚴真正地被正視,而不是去看他身上的許多標籤時,或許我們才可以有更圓滿的態度來面對這群中輟孩子的難題。「用心」去處理孩子的問題,用心去陪他、去看他的犯錯,才能把輔導工作做得更貼近人性。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二)輔導者的自我定位

(二)自我定位
大多數輔導中輟生的教育服務役役男都是在國中服勤,穿著教育服務役的制服在校園中的角色經驗的確很不同,一方便既是取得合格教師證的教師,一方面又是盡義務的阿兵哥,同時在工作任務上是扮演輔導員的角色,同時可能還被要求是「鄰家大哥」型的輔導員,但講起專業卻又不如輔導處的輔導老師,在另一方面役男是負責協助學校減少中輟生人數,勤務管理單位是輔導處,角色好像是行政人員卻又只是個服兵役剛結束實習的非準教師,在和學校導師或其他教師在行政工作上互動時,卻又好像很難理直氣壯地以一個校內行政人員的角色來和導師或教師們對話……,總之在校園裡役男的角色常常是很尷尬的。

役男在面對學校裡的行政、教師時應清楚知道個人在役男身份上的分際,一年多在學校的時間就是當兵服役,就是盡個人兵役的義務責任,因此除嚴守公私分明的原則之外,就是配合並服從勤務主管單位-輔導處、總務處在公務上的管理,教育服務工作就是服務、付出、不計較,遇有問題即向校外會或役男管理幹部反映、尋求解決。
役男在輔導中輟生過程中更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如何適恰地扮演好輔導者的角色!以下僅就役男隨著輔導歷程衍進時應扮演的不同階段性的角色定位做說明:


1、發現者:
在一開始與個案接觸時,除了建立良好的關係外,更重要的是發現個案需求、搜集個案資訊,正確地判斷和分析個案問題癥結。


2、評估者:
發現個案中輟或學習適應問題後,應針對不同個案的生命和在校經驗的歷程,依個案案況的程度釐訂初期階段的輔導目標,評估案主輔導的策略和方向,或協調轉介的資源和人力。


3、協調者:
中輟輔導的過程中,因為個案需求及中輟背景的不同,有時需要協調的資源網絡,不只是行政─教訓輔、導師、任課教師等校內機制而已,往往需要進一步尋求社福、社工、警政、戶政等社會網絡資源的協助、結合,甚或是轉介專業輔導。


4、陪伴者:
陪伴是有技巧的!帶他去看他生命的困難,有些孩子沒有能力有病識感去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困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輔導員應技巧性地並抓住切入點適時地去增闊孩子的視野、帶他去詮釋他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並且讓他從對輔導員的信任漸次地去信任環境和信任他人,因為役男的陪伴不是永遠的,我們必須讓他從信賴我們然後學會信賴別人。


5、楷模者:
剛畢業離開學校的役男因為年紀與學生相差較小,觀念和價值思維也十分活潑、具有新意,較能符契當前青少年各式各樣的次級文化,對流行趨潮的接納度、敏銳感及掌握能力也遠比校園內多數教師高,在這種身份和思維的優勢下,役男很容易切入青少年的生活裡,因此役男在言語行為及價值觀上,很可以在短時間內藉由外在的形象獲取輔導個案的認同,從而逐漸地產生楷模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校園中,役男不論是在一般勤務生活上,還是輔導過程中,自己應該時時有這樣的角色覺知,以樹立楷模學習,並鼓勵個案從觀念而行為的自我應驗效應的正向加強。


6、分析者:
役男在輔導歷程裡,從發現個案問題、評估個案狀況並釐訂輔導策略、協調輔導資源、陪伴等待個案到樹立楷模,最後我們應該充分認知到,中輟生的問題不是一時一地一個人的問題而已,它是一個普遍存在我們教育體系中的現象,我們或許能陪這一個學生,但不可能陪他永遠,不可能永遠在這個位置上去輔導下一個中輟生,因此我們必須去系統化役男的輔導經驗,分析並建制學校、區域性的中輟資料,把問題和資源窘迫的情況具體呈現出來,從許多單一個案的輔導中找出共同的問題,找出共同的需求,找出共同的可行辦法,因此役男更應該自覺到自己是一個分析者,以將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一)輔導者的工作任務

(一)工作任務
中輟生輔導役男在工作任務上應朝「降低中輟生人數」、「健全中輟輔導機制」兩點來努力:
1、降低中輟生人數
役男投入中輟生輔導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降低中輟生的人數、協助學生解決在學校課業上或生活上的困難,減少中輟生是役男的工作目標,但在執行過程中必須認知到中輟問題的本質,也就是中輟學生在校不同成因的適應不良問題,因此在復學工作上應把重點放在學生問題的解決上,而不是單一學校中輟生人數表面上的降低。有時候如果孩子的輟學問題還沒得到解決或是不能得到解決時,我們寧可忠實通報中輟以呈現問題,忠實地呈現學校實際中輟現況也是役男的責任。以下謹就幾點在降低中輟生人數上應採取的作為略做說明:

(1)預防工作:
評估役男協尋輔導成效,除了役男直接協助學校減少中輟生人數之外,應考量到役男在穩定問題學生、高關懷學生情緒、解決校園內學生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間接發揮的中輟預防效果。

(2)工作評估:
有時候中輟的問題可能不是在中輟生的追蹤輔導上,如果孩子中輟後的狀況是家長和學校都能完全掌握的,回到學校來,不見得符合孩子最大利益,或者孩子的復學輔導資源是短期間我們無法提供的,那麼在輔導工作上我們更要著眼的可能就不在孩子的復學上,而是要去預防他中輟所可能帶來的其他問題。同時役男在學校負責的是全校中輟生輔導工作,但役男只有一位,因此在個案的協尋輔導上,如何在有限時間和精力的條件下,找出瀕危和急切性個案進行優先輔導成為役男的工作重點。在個案風險評估上應掌握下列三點,作為役男工作策略的擬定依據:
①個案是否與家人同住?
②個案是否有(可能)觸法行為?
③個案是否有人身安全之虞?

(3)工作目標:
復學,也就是回到「正常」而「有效」的學習狀態,而不僅僅是復學手續上的完成而已,輟學生的復學,我們對中輟生最低限度的期待是:建立起輔導員與個案間的問題反映機制、提升個案面對和處理個人生活挫折的勇氣和能力。工作目標的設定可依以下幾點原則次序進行:
①動態式個案復學安置目標的設定:
中輟生中輟的原因不同,復學的適應狀況也各異,有些個案中輟的關鍵是課業成就低落,有些則是師生互動不良,有些是家庭問題,或是行為偏差……,同時隨個案不同、輔導歷程衍進,對於中輟生復學,役男在輔導目標及策略擬訂上應考量個案狀況給予階段性、適性的期待,以循序漸次地改善個案就學及在校穩定性。
a、輔導員對單一個案應採取階段性動態目標的設定。
b、輔導員對不同個案間應採取適性動態目標的設定。
②評估個案學力基礎:
除中學各領域學力程度評量表、自學單以外,應結合、引進小
學各領域之學力程度評量表,以針對學習能力不足、先備知識
缺乏的中輟個案提出有效的輔導及安置辦法。
③提供、協調多元的中介、選替教育及補救教學輔導:
中輟生復學不僅僅是「正常」到校而已,更重要的是設法協助他「有效」地學習,因此役男應充分瞭解個案復學的關鍵條件是甚麼,進而協調校內資源提供給個案,而在這方面工作執行上可能的困難有:
a、人力的欠缺:中輟復學個案往往需要一對一的輔導。
b、支援網絡的不足:尤其輟學率越高的學區,資源的質跟量也往往越低落。



2、健全中輟輔導機制
役男的工作任務除了第1項「降低中輟生人數」外,也應該協助學校建置健全、完整的中輟輔導機制。
協尋、輔導中輟生的教育服務役役男和學校的教師一樣是站在第一線的輔導人員,同時因為沒有課務的壓力而更能夠掌握和了解中輟生、教育弱勢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和需求,因此如何讓役男的第一線輔導和直接且真切的經驗條理化、系統化地傳承下來,以將教育服務役政策、役男在輔導工作上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是我們應該嚴肅思考的。
除了協助健全「校級行政」的中輟輔導機制外,透過地方縣市教育局和校外會的督導、督考會議,役男可以協助整合區域性的中輟資訊,將這些資訊做有效且有意義的整理呈現,以做為「局級行政」、「部級行政」在中輟輔導及預防工作、教育政策上的參酌依據。
役男可以從學校、校外會、教育局、教育部幾個層次來思考如何來健全中輟輔導的機制:

(1)學校:
①中輟前預防、通報:
一般學校預防學生中輟的機制有:個案薦送、志工認輔個案、自主學習型小團體輔導課程、高關懷班、技藝教育班…。
此外中輟通報流程及處室協調、行政和教師教學間聯繫的通暢健全,對於第一時間掌握學生中輟狀況、輔導前期關係的建立有很大的助益。
②中輟時的追蹤輔導:
在中輟生的追蹤輔導上,役男可協助學校完備各式輔導紀錄表單,如家訪表單、月概述表、個案追蹤紀錄本…。
③復學時的安置輔導:
輟學生回到學校與輔導處或輔導員建立關係後,輔導重點在於瞭解個案需求、在校回班的適應問題上,透過各式復學問卷、課業學力評量,可以獲知個案學力基礎、中輟時校外生活情況,並藉由標準化的入班前評估表單做為入班依據,若個案狀況暫時不適合入班,則應協調行政、導師及家長讓個案轉寄讀補校,或提供其它安置選替機制及支援…。
④輔導工作資料建制:
協助學校針對學生中輟成因、學生升學就業狀況、家長教育程度及職業、特殊結構家庭、學區環境…等進行分析和評估。

(2)校外會:
部分在校外會協助的役男,工作內容除協助校外會的行政工作之外,在中輟輔導工作上可以就下列建議與在學校實際輔導中輟生之役男互相配合:
①協助校外會行政工作。
②初步整合縣內各校中輟業務資訊,督考役男勤務、彙整中輟生輔導役男月工作表…。
③整合、組織區域性役男資源,設計、研擬中輟生復學處遇教學課程支援組,及特殊薦送個案協尋輔導…。

(3)教育局:
縣市教育局應重視役男在學校輔導中輟生工作上的實務經驗,並有意義地收集縣市內各學區中輟資料,做有效的應用,役男在輔導中輟生的過程中也應該具備這樣的體認,以準確地呈現中輟問題:
①建立有效度之中輟率評估指標。
②制度化專業的中輟輔導督導會議,定期提供役男在職專業對話的空間、時間。
③整合各區域中輟輔導資料,作為中輔導工作資源分配的規劃參酌。
④協調校外會,整合、組織特殊才能、學能役男進行區域巡迴性的中輟生處遇輔導。
⑤結合民間、休閒、工商企業、大學、宗教法人團體資源,開發
多元選替教育、多元轉介輔導機制。

(4)教育部:
藉由地方縣市教育局和校外會系統化地收集和統整役男在第一線輔導中輟生的經驗,掌握到輔導工作上目前的實際狀況,以及現行教育政策的優劣良窳,針對闕漏不足或是政策上的盲點加以策略性的補正,以充分發揮教育服務役的成效,例如:
①推動導師接班前專業輔導知能研習制,發揮教師扮演第一線輔
導人員的力量。
②全國輔導資源手冊。
③整合各縣市教育局資訊,作為相關政策擬訂參酌:如師資培育課程和制度、中介選替教育彈性學制、導師職前專訓、高教及技職體系資源重新分配…。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心智圖綱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以北縣為例〉


這一份行動研究,主要是彙整台北縣執行中輟生輔導役男的工作經驗,在役男的輔導經驗上分別就「役男自我角色覺知與輔導工作」、「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之運作與挑戰」兩個面向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和討論,以期未來整個制度能發揮更大的效益。


【壹、役男角色知覺與輔導工作實務】
一、參與中輟生輔導角色知覺方面
以下就「工作任務」、「自我定位」、「輔導特質」、「輔導觀念」、「情緒管理」等五項分別說明役男在參與輔導工作上應有的認知。


二、參與中輟生輔導工作實務方面
除了上述「輔導中輟生的角色知覺」之外,以下就「個案評估、問題判斷」、「輔導技巧」、「輔導專業知能的充實」、「引進觀念」、「建立制度」等五項,分別說明役男在中輟生輔導實務工作上應有的處遇作為。


【貳、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之運作與挑戰】
一、教育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特色
二、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運作之困難
三、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運作之建議



【結論】
因此如果要真正解決中輟學生的問題,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各種短期內實務的策略外,在大的政策方向上,如果我們仍持續在高等教育(高中、大專院校)上加碼以滿足社會大眾及家長的表淺需求,那麼高等教育的低回收率只會導致社會資產的日趨流滯,同時未來十年中,臺灣教育人口結構面臨具大的改變,外籍配偶婚生子女人數大幅成長,臺灣子女數減少,此外一連串教育改革失敗致使人力養成機制空轉及浪費的後果,勢必在台灣接下來產業再轉型的這一階段裡造成巨大的影響,然而我們的教育卻還沒有準備好。

目前唯有改變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構、翻轉過去重高等教育而輕技職教育的政策軸線,才可能將臺灣人力做最大的發揮,在產業轉型之前,國家對人力金字塔頂端的需求,永遠就是那麼百分之幾,不管再怎麼進步的國家,對人力金字塔底層就是有一定的人力需求,因此當我們廣設高中、大學,不斷地加碼在高等教育上的時候,卻造成國內就業人口眼高手低及不願低就的情況,甚至在技職體系的崩銷使得技術取向的產業無法透過專業認證提升產業價值,技術從業人員只能賺取微薄收入,也無法在社會上取得更高的專業地位和肯定。

因此在大政策方向上,我們必須開始思考如何去整併高等教育,讓資源可以釋出到技職教育裡,用國家的力量來協助技職體系,第一提升技職學校硬體設備;第二提升技職教育教學師資;第三暢通並多元化技職教育的入學管道;第四開設新的技職教育課程及學科;第五落實證照專業制度;第六強化職教(與公私立產業機構)合作並保證未來就業;第七增設未來技職教育深就學校提供人力進修管道。

透過技職教育的增能及相對於高等教育的大力投資,讓高等教育適當、淘汰整併,讓中上程度以上的學生在高等教育的窄門中競爭,讓其他學生依各人程度及意願適性投入高品質的技職教育中繼續發展專業能力,以確實發揮國家既有之人力素質,之後再各自針對高等教育、技職教育之課程內容進行師資、課程、教學的教育改革,這樣才能在短期內堅實國內既有產業基礎和體質,並透過技職教育所培訓出的人力在技術產業上創造利潤和社會資產,當社會整體財富增加,才有可能進一步針對十二年國教去推廣以提升人民素質,才有餘裕去廣設高中和大學,同時並逐步規劃臺灣未來產業轉型的方向、設計十二年國教的課程內涵。

否則,沒有計畫性的教育改革及推動十二年國教,只是徒然消耗社會資產,使得中下程度的學生和其家長在不願意進入到國家低投資並已被標籤化為低社經地位、低收入的技職體系下,勉強進入高等教育中繼續挫折,或在既有九年國教基礎低落的情況下被迫繼續接受更久的國民義務教育,這些一方面浪費教育資源,一方面使我們的有些孩子接受更多的挫折和失敗,更多的孩子也就一個、一個地被父母、被學校、被教育制度、被教育改革給放棄了,屆時,再多的人力投入中輟生輔導也是沒有用的,因為社會並沒有給他們成就自我的舞台,也沒有給他們未來的願景,只是用一些臨時的、短暫的安置措施和人力來讓他們、陪他們熬過在學的這一段日子,但是他們未來還是沒有舞台,他們的能力還是沒有被發掘和發揮。


─────────────────────

原文蠻長的,這邊分幾部分並加以調動順序來發表,每篇主題會更清楚。
先把整篇圖綱及【結論】提出。
其次是制度面的【貳、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之運作與挑戰】。
最後【壹、役男角色知覺與輔導工作實務】和輔導主題及觀念比較有相關,再依次分篇列出。

2009年9月25日 星期五

07讀書不是唯一,是必經

各位同學,這封2007/11/30給學長姐的信,在此轉知給你們:

最近班上成績表現,十分讓我擔心,主要還是幾位後段同學在學習上的一種很不積極,使我備感沉重,同時前段同學成績不穩定,及中段同學往下掉,都讓我感覺到龐大的壓力。我很清楚孩子們的感受,但身為一個走過你們吃力跌撞正走著的升學路的既成就者,我只希望你們記住「讀書其實不辛苦,但的確是不容易」,和你們人生未來其它階段相比,這中學六年的學校生活,其實一點都不苦碌,但同時讀書這件事確確實實是不容易,讀書不只是要花時間、精神,更重要的是它必須用方法,很多人讀書只是書拿起來讀,卻沒有方法。

個人如此,一個班級團體更是如此,一個班級的成績要好,絕不是在學校時間越多就一定越好,這裡面包括「紀律」、「復習計畫」、「班級氣氛」、「團隊默契」、「群我願景」等等,我們從國一開始一週就有兩天留校到晚上九點,但最近在學業成績表現上卻成長趨緩,甚至有退步的情況發生,為此我一直在思考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難道是彈性疲乏嗎?這兩天我突然想到一個思考點:「我們留下來夜自習,不是拿來補救白天的進度,而是要增強我們的實力,拉大與其他人的差距。」

不正是如此嗎!如果我們在白天課堂正規的學習裡面,我們永遠抱持著一個觀念是,反正有家教,反正有補習班,反正晚上留九點可以寫、可以問或再來讀,那麼當別人在白天的課程都把課業及學習處理完了,而我們卻只達成百分之八十、六十,甚或是六十以下,而在白天正規課程裡每天敷衍、玩耍,不思學習問題的解決,而徒務於人際、玩樂、閒聊之間,那麼不僅學習成效打折扣,同時也虛耗體能,晚上留到九點變成是以孱弱的心力及虛羸體力去補救早該完成的學習目標,此豈明智之舉措?!

「讀書不是人生的唯一,卻是人生此刻的唯一,也是人生的必經;人生的路很寬闊,但人生此刻你只能從此窄門通過!」有時好像我們很重視成績,但其實我們看到的是成績背後代表的訊息:態度!態度!態度!「與其說我們在拼讀書,不如說我們是在努力把讀書這件事做好」,算得上是真正讀書的中學六年,所佔多數人一生的時間只有12分之一,而大學畢業以後,我們卻可能從事一個我們不怎麼喜歡的工作長達二、三十年,如此來看,哪個苦?哪個更煩?但人生就一是一連串對自己及對別人負責的過程,「此刻你們正學習對自己負責,你們用知識及訓練做事態度來投資自己的未來」。將來,聽起來很遙遠,但你們這般的青澀年紀於我,不也恍若昨日?這窄門其實不只是升學的窄門,同時也是一個篩子,篩出那些對自己、對別人沒辦法負責的人,篩出那些讀書沒效率、沒方法的人,升學窄門其實也就是一個現實的篩子,通過現實的考驗,才是開展在面前寬闊多元的人生道路。

許多王子、英雄前往幽暗而危險的森林,拯救禁錮在城堡裡的睡美人;年輕的巫師學習困難的魔法、通過巫術學校各種的考試、黑勢力的復仇,最後只有最堅強、最有能力從挫折中重新昂立者才能存活下來。所有的童話、神話、英雄的故事都一再揭示著,在所有成功及目的之前,試煉及挫折、辛苦才是唯一通往的道路。「透過試煉,才得以取得開啟無限未來的鎖匙,透過試煉,才得以成就一身走在更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之路上。」

所有神話、童話及英雄故事裡所沒有說的是,在黑勢力消滅之後還有沒有另一個黑勢力,在妖巫惡龍斬革了之後還有沒有殘猛羆族兕類在伺機掘襲?但我們知道所有的英雄在經過黯夜叢林及惡龍的試煉之後,就證明了自己存活下去的能力!

未來的路更辛苦、更不容易,讀書只是一個試煉,衝不過它,是無法裝備好自己、無法升等轉職,然後前往下一個島嶼或國度冒險的!

200909023 導師

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06溫厚寬待的支持

親愛的家長:
每當有家長打電話或來信問我孩子的學習狀況或是反映一些問題時,我第一個反應通常是先找出這一週到目前的週考及小考成績。有些孩子其實在課業學習上或許不是百分百完美,可能有幾次八、九十分,有個兩、三次七十幾分,偶爾有個一次不及格。

以這種成績狀況來看,大概能夠看得出這樣的孩子是有花心力在準備考試,但畢竟學校課務、試務、團務、班務、掃務都很零碎,各科老師又有大小不同的要求一堆,一下子是這個要訂正簽名,一下子是這個要寫罰抄,一下子是聯絡本格言沒寫完整,同時還有自己在班上的「玩務」,因此難免一週有個一兩天在準備上、體力上、心情上有個大小不一的狀況,考個一次50分,兩、三次70幾分,其實很正常。他沒有不認真面對,只是的確在一些小技巧和小竅門上應該還在摸索,或者是在不同日子裡(每天課表不同)的生活作息還不大能做到很靈活的調配。

有時候家長在信裡或是電話中向我提到的孩子,和我在學校看到的可不一樣,家長口中的往往是疲憊、不愛多講話、耍脾氣、鬧彆扭,我記得上一屆有好幾個同學在班上是好好先生,任同學老師在學校怎麼捏他、弄他、揶笑他都不要緊,但在家裡就是酷到臉發臭、不理人到跩得像什麼,房門是用甩的,問話是愛理不理的。但在班上就和同學說說笑笑、活潑得要命,就算有些孩子不那麼調皮活潑,但卻也是小悶騷型的個性表現。

其實會有這樣的落差,大部分是因為孩子累了。

不要說小孩子,連我自己也是,有時候我母親從台中上來台北我這住(畢竟學校的事務忙,我一年都難得回去兩次),我從學校下了課回到家真的是累到只想好好靜靜地吃個飯、洗個澡,然後沒目的同時也不是多大興趣地看個電視、聽個音樂,單純只是為休息而休息,不是因為喜歡看、喜歡聽。一回到家,母親在客廳看電視,我就是回到自己書房休息,不是沒話講,也不是感情不好(我和娘可親的勒!),而是累了。

有時母親會到書房跟我聊聊,但我真的提不起氣力,更不用說有時難免還會不小心口氣差了些回話,幸好母親也曉得我累,不大多跟我計較,有時等我精神好些,我就會繞到客廳跟她開玩笑個幾句,在客廳喝杯她煮的冰好的寒天桂圓茶,坐著陪她看幾分鐘韓劇,是的,就那麼幾分鐘,因為一坐上三、五分鐘後,她就又會開始跟我介紹劇情,或是說她欣賞哪個男主角,>_<||||。

其實孩子回到家的疲憊是一定的,連我自己六點十五分才起床的大人在一天下來之後,回到家也都常洗完澡就體力不支睡著,更何況這些小孩,在學校那麼多課務,在學校又那麼活蹦亂跳開開心心地和同玩笑一整天呢?!

部分的孩子在這個團體中,或許家長覺得好像還不夠好,不過目前這個班級是一個還算有競爭力的班級,家長大可把排名放一邊,而是去盯他的單科是不是大部分都有達到83、87分以上,能老是考這兩個分數以上的,我覺得其實很不錯了,當然有些孩子是一定也應該要被要求更高的,像是94分。

有成績就有排名,而有排名就會有高低先後,我希望家長先放下絕對的高低先後,而是仔細分析這一週的分數背後代表什麼意義,是真的都沒在念書,還是念不來,還是念了沒盡力,或是盡心力了但是體力不夠,還是想盡力但沒那個心情……?

在我教國中之前,我聽過一句話,然後我一直把它牢記住:「有效的教學是最好的輔導。」
我相信當孩子樂於在課堂上、樂於到校時,他的學習就會進步,只要孩子的學習力是沒問題的,那麼他的情緒就決定了他學習成果的好壞。所以我身為導師的最大工作也是我最重要的責任,就是讓這些孩子開開心心地在班上學習。不管是在國文課上,還是班級的氣氛上,歡樂和善絕對是最重要的。

各位家長在同學回家後,不妨多溫柔一點,多寬待一點,甚至想方設法地在課後生活中或是週末找些樂子給他,像是一杯水果冰沙、一盤冰得稍微有點硬的葡萄,或是一盤他愛吃的水果,或是冰綠豆湯。週末問他要不要去看沒穿衣服的微笑彩俑(歷史博物館),或是看皮克斯動畫展(北美館),或者是一部電影,或是去書局挑幾本好書(也可以請孩子在聯絡本上問我有無推薦的書)。

一個快樂而且思考正向的孩子的課業,我相信他自己會當回事,他或許沒有更前面的孩子所具備的個性上的積極企圖心,可是他也一定還有責任感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期許,我們要做的是眼睛緊盯著他的成績,但卻不讓他明顯感受到,而我們的言說和行為卻又同時兜在課業的外圍讓他感覺我們關心的是他課業以外的生活照顧和心理的體貼。

簡單講就是,成績我們是要盯,但不明講,而是兜個圈子,讓他在身心都感到一種溫柔的照顧和體貼,體貼他的疲憊,允許他有一些小狀況,當然每一次狀況之後,我們都要讓這類的小狀況減少發生的機會和減輕影響的程度,也就是陪他一步一步去增強面對課業學習及成長過程中一些困難的能力。

總之,有時候這個孩子他真的累了就讓他休息,只要他不是懶惰或是找一堆藉口,其實何妨陪他深深地、好好地喘口氣,或是一起陪他在睡前好好深呼吸幾下,週末帶他去跑跑或是游泳,大大地伸展自己的身體和肢體。兜著圈子從生活去接近他,一起看他喜歡看的書(當然不要是漫畫小說啦)。我想慢慢地那個放學回家後的對話氣氛會更好,當孩子覺得他不是自己一個人在面對課業學習,當他覺得家庭和爹娘不是他的壓力來源,而是一個溫厚寬待的支持的時候,我想孩子會更願意和我們分享他的困難和心情,他會更願意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知道他的脆弱和喜哀,他們也因此會有更大的心靈能量和學習的意願來面對龐大的升學壓力。

200909018 導師

05知識重組力

各位同學、家長:
目前考試多,其實主要是各科都有小考,因為每週一、三、四、五早自習的有週考,因此各科老師都會盡可能在週考前,把該科該週範圍上完之外,也會希望把訂的成卷(向廠商訂的,一般都是黃色大卷)考完,同時也會有隨堂考,國文就會有一到兩次隨堂小考,英文每天上課都會有,自然、數學也會有兩次到三次隨堂考。

學校的週考仍會保留一小部分的手寫、非選,第一次月考也是會有部分手寫,至於期中競試考及期末考則完全是選擇題。
就大考比例來看,其實蠻符合基測其題型的趨勢。

學期初開會時,偶爾聽到社會科在討論在大考中要加考手寫,主要是校內討論時認為同學手寫能力明顯不足,這當然有一部分牽涉到同學的語文基礎或能力不夠,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同學在準備社會及自然科這類學科時,明顯在「整理」及「記憶」上的缺點。

在「整理」上,這些科目配課時間少(國英數節數增加),因此老師無法像我國中時的老師一樣,把每小節的課文簡要整理條列在黑板上,再讓同學抄寫在課文該小節旁邊;而在「記憶」上,校內考題選擇題的分數比重較大,因此同學往往只要大略看過,或是把講義、參考書寫一寫,就能答題答得差不多。但實際狀況是,孩子會選答案,不代表孩子對概念清楚,往往在更大的考試中,範圍一大,一跨單元,題目一靈活,同學基礎不踏實、讀書不求甚解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那麼,記憶性的考題就能訓練孩子有條理地學習嗎?是的!
除了英語的學習,我比較不熟悉外。至於不管是生物、健教、地理、公民、歷史,這些看似較記憶式、單元式的學科學習,其實記憶性的訓練是有必要的。

第一、目前老師在出小卷記憶性考題時,單次題量不會太重,範圍應該都是前一次上課內容而已,更大範圍的話就會以選擇題方式施測。

第二、如何準確地把答案答出來,這其中有兩個面向的問題,一是有些答案在不同版本中會有些不同,特別是某些定義啦、內涵啦會或有出入,第二是怎麼記得住。前一個問題主要是要求孩子能確實上課聽講,而不是瞎矇,除非在講課時孩子就能提出不同的說法。

至於怎麼記住,其實我覺得這是最重要關鍵,我自己在看這問題時,我認為重點不是孩子把答案答對,而是在準備這樣考試的過程中,孩子是「怎麼」把答案記對,在一次一次考試中,我們希望孩子找出最有效益的方式來記憶。死死地背或許花時間又撈不到高的分數,但一定有同學是摸索、找到了某些方式可以很快地記憶這些答案。

其中的關鍵,就是「整理」,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再記憶」、「再呈現」。

目前就我在全班整體的觀察來看,很明顯那些考差的同學,其實不是因為題型考填充題的而考差,而是在面對考試的態度上太過輕忽,或是上課不夠專注、未按部就班學習。當然或許有些考高分的同學是的背得很辛苦,那這就需要家長向老師反映,老師再從旁引導、提醒如何更有效益準備考試。

我印象很深的是今年高一的同學,他們是我剛帶畢業的那一屆,其中資優班仁班的同學,我記得八年級時的理化,他們要考化學式(二氧化碳CO2......),當時我的班是孝班,班際大概經常能排第三、四(次於資優班仁愛兩班),我的學生光是背十個化學式,甚麼氧化鐵啦、二氧化硫、亞硝酸,光十個考了一週,還有好幾個人背不好。有一次我去仁班上國文時,就發現仁班的國文小老師在抄化學式,我問他要抄幾次,他說100次,我問他錯幾題,他說錯一題,95分,我心想我的媽呀,95分還要罰抄100次喔,再問另一個不及格的,考55分,一樣錯一個要抄100次,等於要抄900次。當然在適切性上值得商討,不過的確對一定程度以上的孩子來講,這些壓力及課業考試上的難題是訓練他們「尋求更有效學習」的必要過程。

在我心裡,我每次都很遺憾學校這類學科的教學,我很喜歡這些學科,我真的很希望我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來把這些學科的內容一小節一小節、一單元一單元地整理成簡扼的表列筆記,因為這些學科在學習上很需要「系統性的學習」。

所謂「系統性的學習」就是「組織知識的能力」,或者說是「知識重組力」,也就是說課本上或者是說填充題裡的空格或許是固定的、僵化的,但重點是「學生有沒有能力去組織」或是「有沒有在過程裡去學到組織的能力」。

所以其實,我倒比較在意的不是考填充的問題,而是當孩子老是填充考不好,或是要花好多好多時間才考得好時,我們有沒有辦法或有沒有去引導他「有效益」地去「組織」這些知識。

這些學科的上課時數很少,老師沒有辦法在課堂上用大量的整理抄寫引導孩子在這過程裡面去學到老師的組織能力,而是改以口述方式來講課,使得孩子失去了從老師這裡學習到「知識組織」的機會。同時也讓孩子某種程度地錯覺了自己都聽懂了,其實在課堂上聽老師順順地講下來,多數孩子都一定能聽得懂,然而那個懂是人家一步一步帶著你用他(教師或是課本編者)的思維去看,等走遠了或是老師、課本不在身邊時,要你再用人家的方式走原封不動走一次,那肯定不容易,更不用說要學生自己用自己的方法走到知識的彼端是更難的。

因為很少有孩子(1)在準備考試時會再重新把課文完完整整讀過,(2)再在腦海裡想它在說什麼,(3)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說解給自己聽一次,(4)最後才再刪節簡要地條列在課文一旁。這個過程才是完整的學習。

而這個動作其實不會花很多時間,它是一個思考慣性養成後的習慣性學習的結果。

我想問題的癥結點在此。家長如果能再從旁引導,我相信這類的考試不是孩子健康和學習的負擔,而是提升他自己學習力的試煉。

200909017 導師

2009年9月15日 星期二

04我的成績單

這一封信,其實也是要寫給家長看的。

我不曉得每一位家長看到孩子成績單時的反應。我也很害怕。
如果班上五十位同學的家長中,有其中任何一位會拿著成績單指著小孩怒罵,甚至恐嚇、打,我不曉得自己是不是還應該做這一份成績單,繼續讓才國一的孩子每週二都要面對恐懼、價值的扭曲。

相信我,對於成績的重視,我當然不會亞於家長。畢竟日日時時我在學校、在班上看著這群孩子在我們師長努力營造的環境中學習,師長對於孩子學習成就及人格養成的期待,是深重的。

國中的我,成績不大讓父母擔心。一個原因是不大差,五十多位同學中,大概十五、六名;另一個原因是爸爸初中畢業,媽媽小學畢業,他們對於學習這件事,其實很陌生。他們給我最多的是良好周細的生活照顧。小學一直到國中畢業,中午我都是吃媽媽在上午十一點半在家煮好裝盛好的便當,對於吃,我有一些讓人為難的癖嗜,菜飯是不愛裝在一塊,乾菜和濕餚要分開,所以便當都是兩層,下層是香噴噴粒粒分明不沾一點菜液的白飯,上一層是有隔板將菜餚一樣樣分區開來的菜盤,沒一樣菜混到另一樣菜的菜汁。我不吃隔餐再加熱的,也不吃不熱騰騰的,也不吃學校便當或營養午餐。容得我這樣「歹款」,也是因為家離學校只有十三分鐘小五生的腳程,以及母親是全職的家庭主婦,小時候常常一週兩次母親蹲跪在地上一樓一樓地從一樓用抹布擦地擦到三樓。當然家庭環境也不是很好,勉強不想惹老師注意地硬在學生資料卡上填上小康。

印象中,連洗澡,一直到高中畢業前,要換上的衣物都是母親在我洗澡前拿出來折好疊妥放在浴室的衣架上的。提吃飯和洗澡換上的衣服這兩件事,只是要說,從小母親對我們兄妹是很疼愛的,是備得很妥便,是在生活的細節裡對我們有一種溫柔的對待,即便她盛給我的一碗飯,碗唇也很少胡亂沾黏著飯粒,常常是齊整整的一碗飯。幾次責罵往往是母子或母女哭在一塊,印象中的一次耳光是因為小三的我在路上學了同學隨口的一句三字經。

我想不起來,爸媽哪次拿著成績單在我面前嚷罵,最主要不是他們不在意,而是國中時我的表現也不算差,或者偶爾差一些,也很快自我要求、調整過來。我的學習態度和自我負責的個性,讓他們放心,更重要的是,我常把學校大小事都和他們說,不讓他們擔心。也很少和爸媽有爭執。

高中時,勉強在學區國中導師的高壓督促和國三在校自習到晚上十二點的辛苦下,考上中部的第一志願,不過很快就由喜轉悲,程度畢竟差了些,自己不是頂聰明,上了高中很快就洩了底。高一一開始成績單就是要從後頭看起,四十六名同學裡,排名大概就是四十三到三十七,印象中好像也沒超前過。高一於是英文也補了、數學也補了,一個班一、兩百人那種,但越上越無力,於是在英文、數學、理化都被當的情況下,高二轉到社會組,但情況仍不見好轉,一樣吊車尾。整整高中三年,我總算嘗足了甚麼叫做「成績差」、「挫折」。把國中三年沒嘗過的無力感和苦都吞盡了。苦啊。

爸媽怎麼看?爸媽偶爾會拿著高中成績單邊半開玩笑有意無意地用台語說:「讀一中,冊讀尬阿ㄋㄟ,要齁人笑死!」然後就是我爸一陣聽不出是擔心還是不擔心的笑。他們都會看我成績,我也都會給他們看,然後我每次還是都一樣講大話說將來一定考台大、師大、政大。

問我哪來的信心?
我不知道。從小我就喜歡閱讀,我不看漫畫,甚至也嚴禁小我兩歲的妹妹看漫畫,我不看小說,武俠小說也不看,我看世界全紀錄、中國全紀錄、廿世紀全紀錄,以及錦繡和地球出版社出的幾套書,是母親小五、小六時縮節衣食買的,後來她又訂了好幾年牛頓雜誌和當時的一份兒童日報。國中開始開始自己買書,歷史、傳記,高中開始天天看報紙,看哲學、文學和一些名著。國中我就開始剪報、分類,我喜歡分類,我分類收藏的郵票,以及一些有文字的印刷品,我也收存當時台中市的中學生刊物《中市青年》。高中開始收集報紙副刊,很重視學校的報告,為了美術報告、國文報告會特地跑當時的省立圖書館找資料。

我喜歡畫畫,我當它是自己的興趣,小學到高中畫的作品,現在還收在紙盒裡,還有好幾本不怎麼有頭有尾的畫冊。我也喜歡勞作,像是紙雕。雖然小六學過一年素描和水彩,但真的說不上有天賦,但那是我苦悶高中時的救贖。高中的時候,難過時,我會畫畫,我會聽爸爸在一次推銷員到府推銷時買的一套好幾種樂器演奏的電影主題曲的錄音帶,我記得薩克斯風,有鋼琴、小提琴、小喇叭,我喜歡是因為它是輕音樂,沒有人的聲音,沒有歌詞,都是久遠前的經典電影主題曲。

我想,我是這樣度過我的高中。我知道我自己在課業上沒有放棄,或許我成績沒有很好,但我沒有放棄,有考試我還是盡量去準備,我不喜歡英文,我也真的好像讀不怎麼來,雖然小六當時名為Paul的我在標竿美語補習班都排名第二,輸給一個鄰校小四的小弟弟。但自從上了國一後,就完全不是那麼回事,不過我還是努力準備,總是能考個八十幾分,在每一次努力的準備下,高中聯考時也還能有90分。上了高中就真的很慘了,超過六十分的次數是算得出來的,不過再怎麼不甘願,每次考試前我還是會去把考試範圍抄個兩、三次。當然,這麼不用腦的準備方式,是撈不到幾分的。但,我沒放棄或是放著不管。

數學是我國中最愛的科目。一題一題我都一個計算格一個計算格從容地條列寫好,不會擠在一塊,條條序序的,筆記課後再清清楚楚地整理過。不過上了高中,從幾何換成了代數,一切都走了調。我肯花時間去推去想,但上了高中,代數的觀念怎麼轉都轉不過來,抽象的思考好像卡住了,自己受了挫折,在學校又沒有一起學習的好友,因此也學得零零落落。不過,我還是沒有就放著作業不寫,考試沒有放著空白或是亂猜。

我想,我高中時或許成績不好。但我沒有因為成績不好就放棄學習,或是對自己的學習不負責。我仍然積極課外閱讀,讓自己心智成熟;我仍然會夜裡想著自己的生活和人際以及我苦悶的課業;我也仍聽輕音樂、畫畫紓解自己的壓力;我仍然持續著從小六開始習慣寫的日記,每天寫,每天和自己對話。我喜歡寫日記,喜歡寫作文,我喜歡寫作文前的思考,喜歡自己寫作文前源源不絕的思考,我喜歡寫週記(有點像你們的小日記,只是那是一週寫一大篇),我要寫的作業,我從不交差了事,要做就做最好,要寫就寫自己想寫的,高中的週記,人家是一週一篇,成績很差的我是一週兩三篇,人家一學期用不到一本週記,我高二、三時,一學期用掉兩本週記。

我想,我不是沒有嘗過課業挫折的苦。但我沒放棄。我或許不喜歡某些科目,但我還是努力試著準備。我的爸媽也不是不擔心,但我日常生活的自律以及和父母的良好互動,讓他們很少拿成績來指責我,我沒有態度不好,我沒有隨便,我沒有許多同儕的陋習或是所謂的叛逆期,我爸媽對我很放心,他們對我的生活很放心。

我不曉得,同學們以及各位家長怎麼看國中的每一份成績單。
但大部分的同學,你們其實都比國中時的我優秀許多,不管是天資或是後天的教養。有成績,一定就有比較,成績單製作出來一定就有名次。我也相信,名次前面的是受師長和家長喜歡和放心的,而不好看的名次也一定會讓同學們有挫折和壓力,甚至讓家長火冒三丈、破口大罵。

我要說,我希望每一位同學和家長能瞭解:
01、每一位同學和家長,我要你們都很重視每一次的成績和成績單。
因為不論是同學你或是你爸媽以及學校老師,我們都花足了心力在你的成長上,與其說我們重視你的分數,不如說我們其實是重視你自己怎麼看待每一次的考試和課堂學習,而考試成績只是你看待課堂學習的態度所量化出來的一個值。當然或許它不是每次都那麼準,有時可能是你不認真,有時可能是你被外務分心了,有時可能是你在學習上有了困難。

02、每一位同學,我希望你們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成績,以及面對父母。
成績單上是過去的事,這一份資訊讓家長、師長,讓你自己有機會去調整自己在學校的學習節奏,也讓我們有機會去注意和觀察你在學習上是不是需要我們的幫忙。

03、有成績就一定有排名,名次高低不代表一切。
名次很重要,但名次是相對的,如果前三十名同學的分數都在八十分以上,那麼其實第一名到第三十名,在學習態度上其實差異不大,主要是在細節的謹慎度上有不同。我希望你們不要只是看名次,去比較你我的名次多一名、少一名,而是抓出一個分數,像是八十分或是八十二分,當作是全班的目標,我也不希望家長老是很明明白白地挑明要孩子再進步個五名、三名,光看名次是很便宜行事的,與其只看孩子的名次,不如每天花一點時間耐性地把他一科科的成績和卷子拿出來,把滿肚子火澆熄,把不耐煩拿掉,「陪」他去看他在學習上的問題和盲點,別忘了,我們是大人,而他還是小孩,我們應該拿出更具體和細膩的作法和言說陪他解決他的問題,而不是只有一句再進步五名,或是下次一定要考九十分以上。陪他解決他粗心的、不該錯的或是不會的,而不是只有訂個標準。

04、別人可以裝作不在意你的成績,但你自己要嚴肅面對。
當你的成績因為自己的不負責和疏忽或是不努力而變差,老師和家長可以裝作不那麼在意,或是言說上寬待、安慰你,但你不可以饒縱過自己,只是跟自己輕輕說聲沒關係。

05、成績單是讓老師瞭解班級學習狀況,提升並改善學習效率的參考依據。
成績單不是讓同學之間拿來玩笑揶揄,或評定孰優孰低的。也不是你拿來和家長討價還價,用來換得物質報酬的條件。成績好,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受益人,你就已經得到最好的報酬。

06、成績單一出來,孩子比師長和家長更重視,更受影響。
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往往近十二小時,成績單一出來,同儕間的壓力不免不小。家長在進一步去苛責孩子之前,不妨多關心並瞭解孩子的情緒。家長、家庭永遠要當孩子最牢靠的依伴,要支持、同理孩子的情緒,或許孩子會有藉口,或許藉口我們已經一聽再聽了,或許藉口很荒唐,但為什麼孩子有這樣的藉口,這是我們該試著去瞭解的,我們也該給孩子時間。當然,如果是孩子沒有盡力,我們也應該疾厲地督促要求,不允許孩子有茍且的心態和言行。

為什麼要說這些?只是一張成績單而已。

因為,我希望是這個班、這個團體一起進步。
因為,我希望每個人都在跟自己比賽,跟自己的態度比較,跟自己的學習效率比。
因為,我希望沒有一位同學會因為這張成績單而讓自己嘗試著的努力被爸媽的怒火燒掉。
因為,我希望沒有一位同學會因為這張成績單而不開心地來學校學習。
因為,我希望這張成績單不會破壞我們親師生乃至於同學間的關係,以及我們看待彼此的方式。
因為,我希望這張成績單就只是我們自己瞭解自己在團體中學習狀況的參考。
因為,我希望這張成績單能讓我們曉得我們可以怎麼樣幫助自己的好同學。
因為,我希望這張成績單不會是同學拿來交換物質的手段,你是為自己在努力學習。
因為,我希望家長能以瞭解分數背後的學習實況來取代數字的上上下下。
因為,我希望我們不是去計較那一名兩名、一分兩分,而是盡力爭取自己所能努力的最好。
因為,我希望沒有人因為這張成績單而挫折、對自己失望,而放棄努力。

我記得高三考大學前,排名倒數的我,仍很努力地算數學,抄英文課文、背文法和單字,我沒有放棄它們;我也很努力地把一到六冊的國文課本和國學常識,半抄半整理地謄寫整理好。平時的歷史、地理、公民、三民主義,每次大考前我就把重點條列、整理過,更重要的是,這些國文、文史科目在整理前,我都先熟讀過,然後再思考其中段落文章的文意及前後關聯,最後才動筆用自己的方法和思維方式整理成筆記。

或許,我成績不是很頂尖,但我沒有放棄。我在平時就一點一滴很用力地讀,哪怕有時用了笨方法,笨方法或許沒有替我掙得好成績,但卻給我磨出了一副沉得住氣的耐性和不怕苦累的個性。

或許,我不是很聰明,但我沒有不思考。我喜歡想,我喜歡把課本的敘述用自己的話再講過一次,課本是寫書的人的思維的結果,他有他的思考邏輯,我有我的,他寫的,我不見得看得懂讀得通,所以課本上敘述性的文字,我常常會再轉成我自己懂得、能明白的方式,再把它條列整理在旁邊。或許平時要多花不少時間整理,但卻訓練了我無時不刻都在鑽想都在動的思考習慣。

或許,我不是天生的樂觀者。但我時時刻刻都知道自己在做什麼,面對成績的難堪,和學習挫折時的苦悶,我透過閱讀,音樂、畫畫,以及感知生活中的許多細節,來調適自己,畢竟與其愁苦面對而無濟於事,不如盡力親為,然後釋懷等待自己的機會。

我一直記得國三時,國文老師寫在黑板上的一句話──「功不唐捐」。
也就是說,你所做的努力(功),不會(不)白白地(唐)浪費(捐)。
或許你現在做的努力,沒有立即看出成果,但是只要努力了,只要過程中我們有動腦了,只要我們態度上是嚴肅的,是對自己負責的。那麼這一些努力哪怕短時間內沒有化成具體的成績或是排名,但不久後它也會為你磨練出更重要的人格特質,例如:整理的技巧、思考、耐苦、正向思考。

面對成績單,我希望同學們,能夠誠實面對,能夠嚴肅面對,能夠確實找出自己的問題,能夠試著調整自己的方法,能夠提升學習的效率,最後,不管名次高低,只要你確實做到前面所說的,你就可以放寬心並且放下它帶給你的壓力和任何的不愉快。

20090915 導師

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

03有效益的學習

親愛的七忠同學:
雖然暑假的輔導課未能與大家一起在這個大家庭一起度過,但是第一週的相處下來,讓我覺得很高興,首先我要謝謝七忠的每一位同學與家長,因為這週四與週五的聯絡本全班都一早能確實交齊,週三也只有一位同學忘記帶,這讓導師節省了很多很多催交聯絡本的時間,也讓導師在掌握聯絡本及聯絡事務上較為容易。對於同學的表現,我覺得自己很幸運能與你們一起相處未來的這三年時光。

剛開學,有許多常規及上課的要求不免仍待改進,我常覺得有時同學們有小狀況沒關係,重點是當導師或任課老師要求後,同學們是不是有好好當回事去改善。

目前班級的上課靜坐,仍未盡理想,仍有部分同學稍微被動了點,未能好好正視上課鐘聲。上課靜坐不是為了秩序競賽,也不是因為導師在,而是透過靜坐讓自己明白,接下來的四、五十分鐘是另一個時空了,和前面十分鐘下課的時空已經不同了,這靜坐的短短五分鐘是讓我們把心境調整好,把思緒拉回到條理的思考和有效益的學習上的。

不過,我還是很高興同學大都能把老師的提醒當回事,第一次的雙語課,單號同學上課情況較不理想,讓雙語教師以書面告知導師並要求導師處理,當天我將部分同學找來了解、叮嚀之後,今天的雙語課教師很高興地以書面文字告訴我你們今天的表現很好,這表示大家都十分能自我成長和願意檢討改進。我相信不只在生活上各位能做得好,我相信在課業上大家也一樣能夠這樣時時精進成長,更重要的是,我期望各位這一週的表現不會只是曇花一現,或是剛開始的裝乖而已,而是能夠持之以恆,甚至好還再求更好!

開學這兩週我希望大家能把重點放在「有效益的學習」上。「如何有效益的學習」包括幾個重點:

一、有效益地把握上課時間學習
正如小本本P.10上所寫,一天有九小時在上課,與其課後花兩三小時補習,不如好好把握每一節上課的時間學習,只要是上課,絕對不做學習以外的事。

二、有效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
目前大家才國一,課後的時間較充裕,除了學校的體育課,最好放學回家後,能固定時間去跑步、游泳,把體能鍛鍊好,到了國一下或國二時你會發現,你上課時會比別人更有精神,一樣是一天24小時,但是有精神的時間越多,你有的學習時間也就越多了。體能是可以透過訓練增加的,沒有訓練的人,睡七小時把體能補充滿或許只有100個單位,但經過訓練的人,等級提升,睡七小時所補滿的體能甚至是150個單位,一樣是睡飽養足體力,別人養足的體力只有100單位,你卻能夠多50個單位體能做更多事。

三、學習來自於按部就班的習慣
以英文為例,不管老師有沒有說要考試,只要上完,或是讀完英文雜誌,就養成背妥的習慣,這樣才能進步。歷史、地理、自然、健教為例,雖然是副科,但是要有上課,就利用時間把該堂課上的內容簡要整理在課文空白處或筆記本上,課文比較冗長,而自己如果能隨時把每個章節要點條理整理在一旁,這樣就十分簡扼。

四、勇於發問即刻及時解決問題
特別是學數學,課堂上有問題一定要立即發問,目前班上同學仍有兩個不好的情況,一是不會的不敢問,二是會的勇於說沒問題。這都是不好的,後者剝奪了其他同學學習的機會,也讓自己錯過學習更好解題法的機會。

最後,希望同學能記住開學第一天所講的:敬謹、誠實、細節(膩)。

敬謹,是做事情認真負責謹慎。誠實,是我們建立關係和互信互重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而成功往往來自於細節。這三點是希望各位在國中起步時一定要養成的觀念,並時時提醒自己,更重要的是去落實它們。

20090904 導師

2009年8月25日 星期二



甲骨文。字形从兩爪(或从臼(下一橫斷開),音局,象兩手持物之形)从角从牛。字形象以兩手判(分)兩角。




金 文。字形从兩爪从角从牛。有从攴从角从牛,攴象手持杖剖判牛角。亦有从角从牛从刃之形。




小 篆。解,判也。篆文字形从角从牛从刀,金文解字有从角从牛从刃之形,其所从之刃,已與刀形近似,蓋為篆文从刀之所本。


甲骨文。字从身从子,身象人大腹,子立腹中之形。




篆 文。字形从乃从子,乃是身之形訛,古者稱孕為有身。


甲骨文。字體象人軀之形。从人側形,增弧形線條表人腹身之形。




金 文。字形與甲文差異不大,金文或於腹中多一點,強調身腹義。古文於垂直長劃下端常多一點或又衍為短橫劃,篆體復訛變為,音意。




小 篆。字从人,於人側形另增一不具獨立形音義之腹部實形,並多一裝飾性筆劃,為一增體象形字,即象人身形。

2009年8月21日 星期五


甲骨文。字形从又(手)从子,或从爪从子从行省形,有往而執之之義。




金 文。字形从爪从子,象以手逮人之形。




小 篆。古以孚為俘字,即俘之古文,象爪持子,从爪从又無別。甲骨文中有从彳,彳即行省形,行為路口,有行動之意,从彳強調往執之,後小篆从人即彳之訛省。

2009年8月20日 星期四


甲骨文。字外象牢欄之形,內从牛。




金 文。牢在商代指專門圈養以供祭祀之牛。




小 篆。字形从宀从牛,宀為欄圈之形變,為一會意字。

2009年8月18日 星期二


甲骨文。字形可分三部分,下從廾象雙手形,廾音鞏;中間象人手反交於背,與女交手於膝前不同;上部似乎象某種刑具,金文中更易顯見。




金 文。字形中間主體部分,很象人形,但與女字有別,女字兩手斂於身前,而彝字兩手反交於背,金文中亦有縛手處以繩索紮住之形,繩索形狀後來演變為糸旁;甲骨文中凡是有反縛人形的字,字義都與俘虜、奴隸有關。另外,金文彝字的主體人形頸上幾乎都沒有頭部,字體上部象某種帶有勾刃刑具,旁邊並有淋漓數點,無疑是濺出的鮮血。彝字的下部是廾,象雙手進獻之形。




小 篆。彝字本象雙手進獻被砍掉頭顱並反縛雙手的俘馘(音國,獲敵而割下左耳)之形。其本義為屠殺俘虜作為犧牲而用以獻祭祖宗,在商代是很普遍的現象。彝字本文獻俘的一種祭祀活動,後其字義發展分化引申有祭名、殺刑、刑法、法則、常理、殺草、殺夷、薙(音替,即剃,剪髮之意)。


甲骨文。字形从手从玄从人或大,象手提髮辮之形,在商代原義為方國之名,大概奚族之人最顯著的特徵是編髮結辮。




甲骨文。字形从玄(髮辮)从頁(人首),或从玄从人雙手反縛之背視、側視之形。甲骨文中有:「奚來白馬...」之紀錄,顯然奚族人經常向商進貢白馬。在商代,奚人常為商所俘虜,故其字亦作雙手反縛之形。




甲骨文。字从玄(髮辮)从人手反縛从手或從,音局,象雙手形。字亦有从手从玄从頁反縛雙手,並从刑具之形。奚為方國之名,後世文獻所記,為東胡系,如鮮卑、烏丸,均有編髮之俗。在商代,其人常為商人所俘獲,多數均用為祭祀的犧牲,故亦有从戊之形。




金 文。从手从玄从大,或从玄从大,象人編髮結辮之形。




小 篆。字形从手从玄从大。原義為商代方國名,因其人常被俘獲,故引申有奴隸、獻祭之意。

2009年8月17日 星期一


金 文。字形从爿(音牆)从目从人,字形或从爿从眉从人,或強調人以手指目。




小 篆。字形从爿从眉从人,或亦有增从止,象人趾,爿即象床板之形。字意會為人倚爿而臥,神有所遇,恍兮惚兮,見其有物,以手指目表示之。


甲骨文。下从皿,上从手執滌器之形。




金 文。从又執滌器从皿,象食盡而器終滌洗清淨之狀。




小 篆。字形象人手執牛尾之類的器具洗滌器皿,有終盡之意。

2009年8月13日 星期四


甲骨文。字形从爪從果,或从爪从木(果省形)。果从木,象木上有果形(不具獨立形音義之實形),果為一增體象形字。




金 文。字形从爪从木,象木成華實,人所采取之形。




小 篆。為一會意字,象取果於木之形,取果曰采。采之引申義為色彩,後世孳乳為彩或綵。徐灝(清人,作《說文段注箋》)以為「華實眾色咸備,因有彩色之稱」。

宿


甲骨文。字从女从(音舔),或从卩(音節,人跪坐形)从,或从人从,或从宀从人从。




金 文。字从宀从人从,宀音棉,象家屋之中,音舔,象臥席之狀。又从从人,後隸變為从臣从人,即臥字本形。




小 篆。字从宀从人从,象人在家中臥榻之上休息,意會為宿字。


甲骨文。字从執从囗,或從執从右(手)从囗,均象以梏手之刑具執繫人於囗中,會意為監獄。或有从幸从人,意同。




金 文。字形从幸从囗,幸即拘人手之刑械。意會為拘執人之處所。




小 篆。字形隸定為圉,音語,今有囹圄(音零語),圄即圉也,意指監獄。

2009年8月12日 星期三


甲骨文。从(音幸,後作隸作幸)从丮,象施於手腕的械梏之形,丮項人跪手被執捕之形。字或有从从丮从右(手)。




金 文。从从丮。幸及拘人手之刑具,亦為執之古字,用當動詞拘捕義時字形作執。




小 篆。从从丮,會意字,(音幸,即幸字)兼聲。

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甲骨文。字形从林从辰,或有从艸从辰。辰原象農器之形,殷人已掌握天蠍座α星運行規律,以之判斷農業季節開始,故以辰(農器)名之,辰在此指大辰星。




金 文。會意字,字形象大辰星(天蠍座α星)於農業季節出現在草木叢中,表示天色將曉,即晨本字。




小 篆。字形隸化為,今作晨。以下補充可說明殷人農業發展和星象運行的關係,以證辰在此不指農器而是指代大辰星。

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高辛氏(帝嚳)有二子,伯曰閼伯(契),季曰實沈,居于曠林,不相能也,日尋干戈,以相征討,後帝不臧,遷閼伯于商丘,主辰(夏季星座天蝎座的心宿),商人是因,故辰為商星。遷實沈于大夏,主參(冬季星座獵戶座的參宿)。閼伯任唐堯火正時,曾在臺上觀星紀時,掌握四時變化,指導農牧業生產。


甲骨文。古書上有「古者剡(音眼,削尖)耜(音四,鐵鍬)而耕,磨蜃而耨(音NO,除草)」之語,辰象貝殼形或加短柄或附繫短繩,類似耨一類之農具,用於清除草和小灌木的一種東西。




金 文。從甲、金文字形來看,辰即古代的蜃,後隨原始農業發展,利用蚌殼製作成農具蚌鑣,在蚌背上鑽繫上兩短繩以便緊套住手指來割斷草禾。




小 篆。字象農器之形。早期農業發展過程中,先民逐漸掌握根據天象判定季節的知識,也就是以天蠍座α星的昏見,作為農業季節的開始,商人將天蠍座α星稱為大辰,亦即天辰,並將之視為代表商族的星象。

2009年8月10日 星期一


甲骨文。字从人廾(音拱,左手、右手)从甾,甾音資,盛裝之容器。甾或作田形,非農田之意。




金 文。字正象人首戴甾之形,復以兩手(廾)扶翼(輔助)之。




小 篆。自甲、金文來看,異之本義為戴,為一會意字。古人作則戴之於首,息則分置一旁,故異引申為分義,後又引申為別、其他之義;又首戴甾需以雙手輔之,異又有輔翼、佐助之意。今多用其引申義,本義湮滅而引申義專行,後另加聲符,音災,以明本義戴。


甲骨文。字象日在草下或林下。字或象日在茻中,茻音莽,象叢草莽原之形。亦有从四木从日从隹(音追,象短尾鳥)。




金 文。字象日在茻中,表日西下隱沒於草莽之中,時間已近昏晚。




小 篆。字从茻从日,為一會意字,指傍晚、昏暮之時。後莫假借為莫非之莫,表否定之義,故另造一字暮,加形符日以明確莫之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