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七)輔導者的輔導技巧

(二)輔導技巧
役男參與中輟生輔導工作,除了在角色知覺上應充足認知役男工作任務(降低中輟生人數、健全中輟輔導機制)、定位自我角色(發現者、評估者、協調者、陪伴者、楷模者、分析者)、培養輔導特質(觀念、敏銳、同情、溫柔、接受、陪伴、正向思考、耐心、堅持、用心)、落實情緒管理(寬透人生價值信念、享受「淡」的精采、知道自己的堅持在哪裡、善用心智管理、自心來自充份的準備)之外,役男在實務工作上的輔導技巧尤其關係著追蹤輔導中輟生的成效,以下僅就台北縣役男夥伴的輔導經驗,簡單地提出十個輔導技巧要項提供參考:

1、語言敏銳度
輔導技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語言的敏銳度,正確的語詞表達和修辭,有助於關係的建立,敏銳的訊息接收和觀察力對於掌握孩子言行背後不明顯的意欲同樣有幫助。


2、說服技巧
輔導員多面向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可以培俱靈巧的說服技巧,孩子不會喜歡老師說教的,好的說服技巧可以協助教師、輔導員澄清、改變個案的價值觀、言行習慣。


3、楷模認同
年紀、思考、成長環境相近,是役男在中輟生輔導工作上的一大優勢,因此在輔導工作上,役男應善用此一利基,除了易於與個案學生建立較有效益的輔導關係外,此一階段的青少年尋求偶像、楷模認同的心理也有助於役男在個案心裡的形象塑造,透過與大哥哥無異的役男,一些價值觀、行為規範、生活願景、人格特質更容易植入孩子的心裡。因此役男在輔導中輟生的期間,應隨銘記個人應有的正向角色和特質,這一些會在我們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發揮身教、潛在教育的影響。


4、不論斷
輔導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論斷」,論斷孩子會讓孩子不信任我們。孩子有狀況、有問題了,首務不是去論斷誰對誰錯、哪裡對哪裡錯,而是去瞭解孩子為什麼做了這件事,不是去責問他為什麼做錯。當我們可以不去論斷,可以去把發生的事非放下,去聽聽他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他才會放下防禦、看到我們的用心和優點。


5、正向詮釋
中輟生或是行為偏差的學生,對生活周遭人事務往往充滿不信任或是負向思考,對他們來說,老師的提醒可能是「找他麻煩」,老師的處罰可能是「衝著他來的」,學校裡老師、家裡爸媽的關心和著急,對他們而言是囉嗦、嘮叨,因此做為師生、親子間緩衝(橋樑)角色的役男應該陪著這群孩子去詮釋他們生活中所碰到的事件,幫他們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問題,像是遲到、寫作業、髮禁、服儀、抽菸、跳將、吃檳榔…,當孩子做了發生了上面這些狀況,師長一定會有所處遇,然後造成彼此間關係的對立甚至衝突,但是適時地陪孩子用正向角度去詮釋這些事,可以讓孩子較平靜、或欣然地接受處罰,同時也引導他們去瞭解師長的處遇和用心。


6、傾聽
我們要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我們必須先懂得把已經發生而無可改變的事實擱在一邊,才能平心靜氣地不去論斷孩子的作為,孩子才會信任我們,我們才有可能看到、聽到片面狀況背後真正的原因。除了敏銳的表達和言說技巧,傾聽時的溫柔而「與你同在」的眼神和容易感動的表情、同理心,是必要的輔導技巧。傾聽不是只有聽他在說什麼,不只是為了聽出他的破綻,傾聽是得到孩子信任的第一步。


7、信任
對於孩子,我們常常是不信任的,在輔導關係裡,信任是很好的潤滑劑,有時候即便我們清楚地知道孩子瞞著我們、甚至是欺騙我們,輔導員還是寧可選擇告訴他們「我相信你」。孩子為什麼要瞞我們?為什麼要欺騙我們,問題的關鍵在於他擔心我們的生氣、處罰,在於他不信任我們可以好好聽他說明他為什麼這樣做,在於他不相信我們會認可他的言行作為,這是失敗的輔導關係。當孩子做了一件我們不認可的事,這已經是一個「×」了,如果因為孩子對我們的不信任而瞞騙了我們,那麼這又是第二個「×」,因此我們寧可讓孩子信任我們對他是信任的,讓他知道我們對於他已經犯的錯是可以接受的、是不會生氣的,輔導不是只為了要讓孩子不再犯錯,更重要的是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可以掌握到孩子的狀況。此外相信孩子,有時候也是給孩子一個下台階。


8、誠實
誠實不僅是不欺瞞,同時也是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動,輔導不是彼此去算計、去猜測彼此的立場,去想方設法地要讓孩子符合學校的規範,輔導同時也是人與人真誠對待的過程,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不需要為了拉近彼此距離而強作融入他們的次文化中,輔導員就是輔導者的身份,而不是朋友,在輔導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很真誠地讓個案知道我們對他的期待,可以很真誠地和以一個期待者的角色去和他互動,我相信這些孩子並不缺乏朋友同儕,他們更需要的往往是一個真誠支持並了解他們的長者、一個憧憬的楷模。


9、有系統地洗腦
我們不能去期待一次、兩次的晤談或諮商就能讓孩子回到學校來,就能解決孩子就學或生活適應的問題,就能讓孩子不再犯錯。我們期待孩子有的觀念、是非價值,是要一次又一次並且有系統地重複,這次犯錯,講一次,下次再犯,再講一次,我們必須接受孩子可能不斷地犯錯,不厭其煩地給孩子下一次機會,不斷地一次又一次跟孩子作價值和是非的澄清。


10、美的經驗
「美的經驗」在我們的教育裡、生活裡一直是長期缺位的。「三重、蘆洲、五股,就是出陳進興的地方,所有人都應該對出陳進興要負責任,為什麼他出在那個區。那個區隨便下下雨就淹水,都是鐵皮屋子,做黑手的孩子,中學後不能升學的到那個地方去,他們到底生活裡有甚麼東西,我敢跟他談美這個字嗎?我自己都覺得很慚愧…」蔣勳在一篇談美的文章裡這樣說。學校的課程不乏美術課,但專業的美術教育並不等於美的教育,我們專業的藝術家絕對不會比西方少,但我們的城市是著名的醜。其實美是對自己生命價值一種很清晰的選擇,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種生命力的啟發,或是自己的自信。美是生命裡可以留下來的東西,是記憶,是感謝,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些動西不會美。我們很少會去陪我們的孩子去觀察一片葉子,為什麼樹葉會有這麼美的葉尖?在幾意年當中有多少樹葉都腐爛掉,它才學會要形成這個形狀?那片葉子的形狀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淘汰,是經過了無數苦難,一直腐爛一直腐爛,最後找到它的形狀。當孩子去撿起、凝視一片落葉時,他也會想到他自己也是一個最完美的形式。我們的孩子常常不懂得愛、美,那是因為他們的生命裡太缺乏美的經驗,役男夥伴在追蹤輔導中輟的孩子時,應該要多充實個人美學的專業知能、多培養個人敏銳的生活美學,時時涵養自己關於美與愛與溫柔的性格,在互動裡帶給孩子多一些被溫柔對待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