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9日 星期二

17上國中的第十七課──關於網路資訊及遊戲

親愛的忠班同學、家長:
連著幾天晚上七點多離開教室,吃過飯、回到家、聽著電視新聞,一個恍神,就睡倒在書房的椅子上。等到八點、九點才又醒來。今天週五照樣一沒注意又睡倒在椅子上,睡到夜裡兩點醒來,本想再睡,但想到這兩天班上的一些細節,和幾件新聞事件,怎麼也沉不進夢裡。其中,特別是同學間的網路資訊和遊戲的問題。

電腦及網路的普及發達,加上家長對同學在成長的這個階段給予了教養上一定程度上的彈性和空間,包括平時作息的隱私、私人空間、自由時間、生活經驗的範圍和讀閱的領域;在學校有同儕間的習染,回到家透過即時通、MSN、網路、電子郵件、部落格、發文的密碼設定、手機、簡訊……交換各種生活上的所思所言所為,包括一般日常的,也包括禁忌的;在外面補習上課或是到校練琴或是偶爾(完全不理會導師要求禁止)私自相約外出、打球,到處晃、無所事事、言不及義。

每每我一想及此,就心裡很覺得不安。縱使在學校班級裡,我會盡可能地提醒、要求,但同時我也清楚每個人的成長歷程及心性教養的背景不同,很多言說甚或是思想上的習慣和偏癖是不容易在上國中後改正。因此大多數的時候,我都是出聲喝止,或稍作簡單的提醒,見你們言行在面前收斂,略知道理後,也便不多加處分。然而也正因為如此,今晚想到在學校,某些同學在言說之間的種種超齡話題或詞彙時,又想到某些同學把網路遊戲挪變到學校在下課玩起跑跑跑,玩倒事小,事大的是這些網路語彙、遊戲術語在同儕間流傳,自然就讓更多人以為每天上網、玩遊戲是常態,自然就讓更多人以為上網隨意地瀏覽,甚至去搜尋、下載不適宜的資訊、圖片、影片是家常便飯,是每一個青少年都會的,或是在網路部落格或是MSN上隨意發言、攻擊、嚼舌根……。

我更擔心的是,同學假借使用《數位管理系統》、寫作《我讀故我在》,以及家長對於這些網路資訊及軟硬體的不熟悉,對這些問題的輕忽而致使孩子在使用時間上過於寬宥。而且我還擔心,班上幾位同學,經常將個人在網路超齡或不適宜的瀏覽經驗、網路人際互動經驗,包括負面言論、情緒、色情與暴力,若無其事、大喇喇地、毫不在意他人感受地在學校誇誇其談,並引以為笑樂、為傲、為無所謂,而致使同儕間模仿、價值觀偏差、人格發展不健全。

首先,我想這有幾個層次的問題需要和同學析明,也讓家長知道。

一、公領域/私領域
當同學你離開自己房間,你就是進到家庭的公領域;當你離開自己家門,就是進到公領域。進到公領域意謂著我們不再是自己一個人,我們開始和他人建立關係,我們自己的小圈圈,開始和家人、同學、陌生人、社會的小圈圈、大圈圈重疊,我的作為、言說、態度、神色,乃至於是內在的想法、價值判斷,都會影響到自身以外的人、小團體、大團體,甚至整個社會的運作。這也是為什麼在學校班級裡,我會常常有很多要求,包括面對我們自己班上同學和他班、他年級同學互動時,我會有很多細節上的注意和不同作法。

舉例來講,每次我監考時,面對兩個年級混班考試,發卷時我一定先發高年級的,當然這其中沒有什麼一定的對錯好壞,而只是我考量到難易度,以及高年級同學心理上的一種被重視。又例如當你們在孝芬亭前面玩時,如果有他班同學來無故挑釁,我也一定先要求你們,儘管面對事情我們的標準要一致,但是一樣的標準放在不同對象上(他班/我班),我們不就也應該有不同的作法嗎?

我的意思是,一旦我不是自己一個人在自己的房間(甚至哪怕是自己的房間,如果你的門窗是沒有遮隱,你的私領域也是和外頭公領域重疊的,況且房間裡有電話、網路,這又是公領域延伸到個人私領域來),那麼你就應該無時不刻地去斟酌、思考你的言說和行為會不會有損於他人、團體,就算無損害,也要去想到是不是會對他者造成影響。

因此在當你離開你的房間,特別是進到班級教室,或是在校園裡,教室及校園就是一個社會,這邊我不去強調它是個小社會,教室及校園就是個社會,因為當我說「教室及校園是個具體而微的小社會」時,很多同學就會受到語彙用詞上的影響,在心理上把「小」社會與「不是」社會、「不重要」、「沒關係」、「無所謂」做一種直覺上(卻錯誤)的故意認知,而輕忽自己在這個其實不是「小社會」的社會中所應扮演的正確角色和相應對的責任。教室及校園就是一個社會,我們必須正視他人感受、必須時時警覺到他人的存在,是的,我用的是「警覺」!

只有當自己警覺到他人存在時,我才能感知到我的存在。很玄?其實沒有,請你細細回想你在學校裡的經驗,當你旁若無人在講話時,言說出於你口,你是否有在思考?當你旁若無人地在上課時站起來,交聯絡簿、交訂正、丟垃圾時,你是否有在思考?當你進教室隨意把門拽上時,你是否有在思考?輪到你當值日生在裝廚餘袋,你沒有注意到將塑膠袋套好以免廚餘倒溢在外時,你是否有思考?當你在講那些令人害臊的性或色情資訊和閱覽經驗時,你是否有思考?當你用尖刻的言語直覺地去攻擊或反擊同班同學或不在場的他者時,你是否有思考?當你在教室,把你在家玩模擬槍戰遊戲的視覺體驗化作手勢,舉肩托肘地托起沒形沒體的「空氣」槍或舉手後抬地擲丟「空氣」手榴彈時,你是否有思考?……諸如此類,還是只是習慣性地一直說,只是機械性地被要求然後習慣性或本能性地應付,只是生物性地覺得好玩、開心?

當你沒有時時警覺到自己在團體裡、人群裡,當你沒有警覺到他人的看法、感受、想法,而進一步去思考自己的言說作為,而只是生物性地、本能性地、習慣性地、機械性地反應,而沒有思考,沒有想到我應該或我可以怎麼做,那麼,你算是存在嗎?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久而久之,你在團體中,在別人眼中會是一個自我的人、自大的人、隨便的人、白目的人……,最後就是是個nobody,你誰也不是,因為你沒有思考過,自然也就不存在了,沒有人會把你當回事,只有那一些和你一樣的nobody,那一些一樣誰也不是的,會隨你起舞、起鬨。當然你不會察覺,因為一個自大自我的人他根本看不到別人,哪怕是看到了,也看不見,哪怕是看見了,他也覺得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才是最真實、唯一真實的,甚至優於、高過別人。一切都理所當然、習以為常,你當然不會察覺自己自己的不思考!



二、性知識/性常識/色情
各位現在已經開始進入青春期,有的人快一些,有的人慢一點,不論是在心智或生理層面。從小學和國中的健教課程、你過去以來的親子教養、和同儕的互相討論習染、從書本及平面電子媒體或網路上,或是與生有之的本能覺知,相信你們都有一定程度對性、性別、男性、女性以及對自己的認識。這裡頭有性的知識、性的常識,也有大眾對性的錯誤認識,甚至色情以及被包裝起來的色情資訊。現在社會環境開放,但所謂的開放指的是社會提供給我們更多瞭解、認識的管道,開放指的是社會風氣不再是肅殺隱晦,是可以讓大家能夠勇於、可以表達自己看法、觀感的開放,而不是道德秩序與尊重的泯喪。

說道德秩序與尊重,或許你覺得是頂大帽子,何其沉重。換個角度想,讓你能夠表達,讓你能夠勇於說出觀點,難道就表示你可以不用考量表達的方式?表達時他人的觀感嗎?能夠讓你自由地表達,不表示你可以扯開嗓門在公領域,在任何的場合與時間,隨意不假思索地表達或表現你對性的認識,更何況究竟所表達或表現的到底是性的知識?常識?還是色情?抑或根本只是低俗的鬧劇?生在台灣這個社會,我們都明瞭,也都被教育,清楚地知道「自由」的真義──個人自由是建立在不妨害他人權益及其自由的基礎之上。要知道當你在公領域發言或作為時,你肩負有你做為團體一分子應盡的責任,你應該,也必得要思考並考量到別人的感受,哪怕是只有一個人感覺到不舒服,甚至哪怕是在場沒有人感覺到不適,你也應該在言行之前細審自己一言一行,時(在正確的時機)而後言,時而後行。

你當然可以公開地討論做為一個發展中的青少年所感到好奇的性的議題。但是不妨想想以下幾點:你是把它當議題在談議嗎?這個議題做公開討論的目的性是什麼?議題公開討論後是否能解決我的疑問?你和哪些人在談?你怎麼談議它?有沒有其它方式可以取代公開談論?你怎麼看議題?這是態度。你的動機?這是目的。問題得到解決了?這是成效。

為了感官上的好奇,或許你會去接觸一些平面或電子的圖文,這本也是成長過程中,有些人會經歷的階段,這會隨著你的年齡愈趨成熟而逐漸淡去。但是一旦你整天將這些個人私領域的好奇、刺激,當作茶餘飯後閒嗑牙的聊談消遣,或是拿來作為揶揄他人的材料,甚至不顧他人感受,在大大小小公領域以不正確的態度、動機來說嘴這些關於性的資訊,那麼哪怕是性知識或是性常識,也都淪為低俗的色情,及語言的暴力,甚至是一種騷擾和對其他青春期中同儕的嚴重負面影響。

每個人成長及成熟的歷程或許大同小異,但每個人成熟時程不同,有些人快一點,有些人慢一點,而性徵的成熟早晚和性意識自覺的時間,是每個人都不盡相同的。當你大剌剌地談說個人的性的看法和性的認識時,在某種程度上而言,你是在強迫別人接受、接觸你的性意識的進度和歷程,這是不適當的。當我還沒有那個自我主動的意識去探知性的議題時,我卻必須要被強迫聽你在公領域講那一些資訊、錯誤的資訊、低俗的色情,我的私領域已經因為你的無知和粗暴而被影響了!

不是我保守,不是我不知變通,很多事情,我們都必須經過思考,思考的第一點就是:別人怎麼想、別人會不會受到影響。這才是對的啊!而不僅僅只是這可不可以說,或只是因為我想說,所以我就說了。很多事情可以說,但你必須想到:你怎麼說?你為什麼說?這有沒有必要說?這能不能說?這可不可以不用說?


三、可以說/不該說
在學校裡頭,每位同學來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教養方式,家裡頭對每個人的規範也不同。因此當我們在學校聽了些什麼後,很容易地就會拿來跟自己比較,也常常會拿別人的家庭經驗,或是別人做了些什麼,說了些什麼,有了些什麼,能夠了些什麼,拿來和自己所處的環境比較。

在學校裡,只要不違犯團體的公約和一般常俗、大眾的權益,你當然可以想說什麼就說什麼,但是可以說的,不表示一定要說出來,特別是在團體裡頭。可以說的東西很多,但是不是都該說,是不是都一定要說出來,是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說,是不是只能這麼說,卻不一定。

像是你在家上網、玩遊戲,或許你的父母和你有某種默契,或許他們允許你在哪些時間可以使用電腦、網路、手機、隨身聽……,或許他們對於你看漫畫、雜七雜八的小說、電視節目,並沒有太多的限制,這當然可以在學校說,但是必要性呢?會不會帶給別人困擾?會不會影響別人的親子互動?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和朋友的交流是要建立在彼此德行及學養的增進上,不是要用來比較的,也不應該帶來比較的心態。家裡同意你能做的事,基本上就不見得都一定正確,更何況把議題帶到學校來討論,甚至形成一種話題、流行。流行背後有一種盲從、媚俗、不思考,簡單講就是少了個性!當很多人因為聽了別人做了些什麼、講了些什麼,由於同儕的壓力或是迎合同儕,也不思索其中的究理,跟著一窩蜂地追隨,這就是流行,這就是盲從,久而久之,就沒了自己。


四、遊戲/暴力
你們在玩的遊戲,有一部分讓我很在意的是模擬槍戰遊戲,儘管是模擬的,但裡頭充斥著暴力、血腥,槍擊的對象應該是虛擬的人物角色,或許對你們來講,那就只是遊戲,虛擬就是假的,既然是假的就不會死人,那幹嘛多操心呢?

我在意的其實是暴力這件事,在遊戲中,消滅怪獸、壞人,是屢見不鮮的,也是邁向英雄成功之路,但很多的遊戲設計重點是在闖關、或是成就自己、找尋目標,而不會把重點放在「消滅」、「殺戮」上,任天堂經典遊戲的瑪莉兄弟,不管是踩蘑菇、鐵龜,還是打魔王,或是北斗神拳中的主角在踢飛、拳擊壞人時,也都不是著重在殺戮本身。但是部分同學在玩的模擬槍戰遊戲,所強調的就是擬真,不論是槍枝武器,還是槍擊畫面,無一不是擬真,讓人覺得身歷其境。

然而這一種身歷其境,換個角度來說,無異是讓你面對活生生、血淋淋的槍戰現場,進而去習慣它。所以你會覺得開槍沒什麼,你會覺得倒了一個人沒什麼,你會覺得流血沒什麼,你會覺得講髒話沒什麼,因為你邊進行虛擬槍戰的過程中,你就是髒話滿嘴,你就是在體驗近似真實的戰爭、巷戰、殺人、流血,哪怕你知道那是虛擬的,但你投入在其中,這確是真實的。

遊戲和暴力的區別在此,你已經不是在玩遊戲了,那也絕對不僅僅是遊戲這麼簡單,那是暴力!而你從你以為的虛擬遊戲裡頭,學到、習染到的是對別人生命的麻木、對別人苦痛的麻木、對髒話以及對暴力的習以為常,於是乎你在生活裡表現出來的就是一個不在意他人感受、只有自己的樣子,甚至你逐漸泯沒了同情心、同理心。

玩遊戲基本上就只是個休閒,就好像休閒食品(零嘴、飲料)的業者聲稱,休閒食品就是偶爾休閒才吃,不可以每天吃,所以裡頭的鈉含量和添加物的含量不能夠以天天吃來計算,所以消基會說吃某某零嘴、吃某某洋芋片,一天一包就超出每人每日所能攝取或身體承擔的含量,這是不合理的。然而至些製造休閒食品的業者所沒有說的是,他們不能保證大家都是休閒才吃,不能保證大家不會每天吃,實際上,這些業者巴不得大家天天吃、吃越多越好,至於超量,你家的事。

擬真的這些暴力、槍戰遊戲也是一樣,沒有業者跟你說這個東西玩久了之後,不會影響你的性格,事實證明,就算不是過度沉迷,多接觸這種遊戲,也都直接地影響了我們做為一個人本有、應有的正常情感、情緒。遊戲是休閒,做為一種休閒,應該不只是只有消極的放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遊戲有沒有可能給我們一些比較正面的幫助,其實市面上的遊戲那麼多,為什麼不挑選?為什麼不讓遊戲也發揮一些更正向的價值?像是一些模擬經營的遊戲,或是設計感及獨創性、豐富性高的遊戲,而不是只是淨玩些反射性、感官刺激性、機械式單調的打殺砍劈的遊戲。

更何況,休閒的選擇很多,不是只有遊戲,我也有喜歡的電腦遊戲,每次它一出新版,我也都會去買,但真的沒有時間玩,對我來講,看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經營教學網站、編教材、看課外書、畫畫、寫日記……就是休閒,而這樣的休閒也更能夠發揮時間的效益!

遊戲不是休閒的全部,不要扼殺自己的創意,不要把自己的生活給侷限在電腦,特別是網路的遊戲世界或單機遊戲裡頭。你能夠想像你到三十幾歲、四十幾歲還在玩網路遊戲嗎?不可能!你或許會說,等到時候我長大了,等到我大學畢業我就不會再玩這些幼稚的東西,是啊,然而問題是,你的這十三歲到二十二、三歲的難得的青少年時光,會再回來嗎?當別人在這段時光已經透過閱讀、透過體驗生活去開拓自己的人生時,你卻把自己大好韶光都盡虛擲在虛擬的世界裡頭,這十年的時間豈不白白浪費,休閒絕對有更好的選擇!


五、現實人格/網際人格
前面提到網路的世界,除了遊戲之外,我這邊還想要特別指出FaceBook、無名、即時通、MSN……這類網路人際互動媒介。有些人在網路上所發表及所表現出來的人格和現實生活裡的大相逕庭,在現實生活裡可能很靜、很內向,在網路社群中卻大鳴大放、肆無忌憚。每個人在現實裡及虛擬網路中都有不同的角色扮演,有時候虛擬世界所投射出來的是你在現實世界裡的另一個面向,虛擬世界的投射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紓解我們在現實世界裡的壓力。

然而,這邊要提醒各位同學的是,所有人的生活都是根植於你的現實生活,你在現實裡碰到的問題,勢必要在現實裡親自去面對和解決,在虛擬網路世界中紓解壓力並不等於問題的解決!我希望所有同學都能夠抱持著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網路世界,網路作為一種便捷溝通的工具、管道,它並不是目的本身,它不論功能再怎麼強大,它只是工具。我們使用網路社群是方便我們人際的互動,並不能取代我們現實生活裡正常的人際互動。

此外隨著虛擬世界的無遠弗屆,我們的現實生活或多或少都會受到虛擬網路世界的影響,而這一個虛擬的世界也一天比一天更真實,事實上在虛擬世界的所作所為與現實中的你並不能夠作切割。哪怕你是躲在某帳號或某個角色的背後,你透過帳號、角色在網路上的所言所行,一樣都要負起法律責任的,一樣都要遵守團體及人際的常情常理。不應該以為這只是網路,就任意地在網路世界裡頭隨意發言、攻擊、批評,甚至傷害別人。


六、應該要/必要/需要/想要
最後,我想跟各位同學簡單地提一個觀點,請你去想一想,什麼是應該要?什麼是必要?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以及除了你不要這個、不要那個之外,你想要些什麼?

如果面對我們自己的生活,可以常常想到這幾點,靜下來去想,不只是想到,而是透澈地去想,和自己對話,讓自己的理性發揮,那麼,我想你會比別人成長得更多、更快、更自律。我一直相信,如果你能夠持續思考,持續想想自己和別人,正如同前面〈公領域/私領域〉中所提到的,當你開始懂得無時不刻地去觀想人我之(分)際,那麼道路就開展在你面前了。


2010/11/06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