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8日 星期六

陳亮瑀〈國中國文教學備忘〉

To:沈老師

這幾天我想了想對於國中國文教育有哪些可以提供給老師您建議的地方。得出以下幾點結論。暫且將這些淺見條例說明,有諸多不成熟的思維讓您笑話。

一、基礎字音字型詞性的訓練:
小白卷是很好的幫助,但教育部國語詞典與一字多音審定表多有出入,或許可以將後者並入輔助。至於詞性就是一種語感的判斷,以老師的教法絕對沒有問題。「搶救國文大作戰」是本有用的講義,不防可以讓國中生早日接觸。


二、閱讀能力的提升:
閱讀理解的能力絕對是不可或缺的,無論是在哪科的考試乃至生活中的技能,他佔了絕對的比重。若是針對大學的入學,我覺得老師可以不時引進一段白話或文言文請學生對於該文章之旨意、情境、人物行為……諸多方面做分析,及模擬學測手寫的一、二大題。


三、國學常識的培養:
國學常識是大考的常客。對於國中生,我認為國學常識能多給多少就多給多少,但也不需要他們全部熟記,畢竟只要對某種知識知道的越多,經過一段時間後相較之下忘得也越少。此外,邏輯性的教導遠比記憶性的來得更有效率。我很喜歡老師過去教導我們的方法,只要在課堂上認真聽,到現在我都仍記得。


四、精神生命的提升:
這是最重要卻也是最難教導的,我感覺到,我們來學校學習所謂的「國文」並不是鑽研文字句讀,而是藉由一種我們最是熟悉的語言將這數千年古人、先人的文化、生命、感觸等所有身為一個「人」所應具有的特質傳承給我們這些後生晚輩。我們所背負的是一種文化的負擔,是那數以兆計古代祖先的生命。文學便是種文化的火炬,同時也是歷史不朽的鐵證。如此看來,這番沉重的包袱又豈是表淺的文字所能扛得起的呢?每一篇文章、一段文字都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血淋淋的感觸,若是抽絲剝繭,除去文字上的裝飾而去感受那夾雜在字裡行間的那種感覺,便可以漸漸使字身受外表蒙蔽的感知覺醒。藉此,人會成長,同時再一陳不變的乏味生活中也能找到令人雙眼一亮的美,進而促成良性的循環。人生的歷練,感觸愈多,對於文字所要表達的便愈敏銳,考試這番芝麻小事又如何能難倒人呢?至於具體的方法,我想,只有藉由大量閱讀以及自身的感受而已吧!


98級/高三忠/陳亮瑀


2014年8月1日 星期五

葉丙成〈關於彭明輝教授「翻轉教室」三大疑慮〉


◎葉丙成/2014年6月7日 12:36
兩小時前拜讀彭教授關於「翻轉教室」三大疑慮之文(http://goo.gl/Qw8aY5)。彭教授在提到翻轉教室的三大疑慮:

(1) 如何確定學生有預習?
(2) 老師在課中要做些什麼?
(3) 上課時間由學生取代老師,教學效果真的會比老師從頭講到尾更好嗎?

彭教授表示這是一般介紹「翻轉教室」時沒提到或較少清楚介紹的。彭教授接著以自身帶社區媽媽讀書會討論的經驗,提供源自英國精英高中歷史課教學法的討論模式給大家做參考:

1. 討論題綱中設計難度不同的題目 A、B、C 三類,由淺入深。

2. 點名討論「通常會讓不主動發言或者閱讀經驗較淺的人先發言,去回答較容易回答的題目,然後把較難的題目留給較用功或者較有機會回答難題的人。這樣比較可以兼顧到所有人的參與感...」

彭教授文中表示以這種方式帶討論且討論題綱設計的好,便能解除 (2)、(3) 的疑慮。彭教授也提出了上述的討論技巧應該要由教育部給予老師檢測,及格的才給教師證。不合格的則要求老師在職訓練。

最後關於 (1) 如何確定學生有預習,彭教授則是認為「可以請學生上課前把 A類(最簡單的問題)問題的回答寫成課前報告,或者另外設計簡單的問題請他們上課前回答後,一上課就交出來,當作小考成績來計分。」,這樣學生就會預習了。

首先,作為推動翻轉教室的一份子,我很感謝彭教授以自身經驗釐清他所提出的這三大疑慮,都是可以解決的。學生學習效果是可以比傳統教學好的。特別是彭教授所提的多層次討論題綱設計及點名討論方式,確實可以給一些少於主持學生討論的老師多個依循的方式。這是很棒的事情!

不過,對於彭教授文中所提到的一些點,我也希望提供一些補充說明,以減少誤會。

首先彭教授提到三大疑慮是一般翻轉教室的推動者所少著墨的。我想這可能因為彭教授是偶然才看到翻轉教室介紹,所以可能不知道在翻轉教室的推動上,在這三大疑慮已有不少的論述。特別是我個人、中山女高張輝誠老師、龍埔國小施信源老師、光榮國中鍾昌宏老師、北一女中孫譽真老師,在近半年的演講中,都多次強調。針對三大疑慮,整理了個人與其他老師的經驗,分述如下:


(1) 該如何確保學生有預習?

彭教授的方法是讓學生針對A類問題(簡易問題、每題皆有標明課本頁次)寫報告上課前繳交。彭教授認為這樣學生多會預習。不會預習的人,即使在傳統教學中也不會預習。

但個人認為,彭教授所提的方法仍有其限制。主要此法是源於針對英國精英高中,彭教授用於所主持的社區媽媽讀書會,效果很好。精英高中跟社區媽媽讀書會的學員特色,都是學習動機強烈。所以彭教授所提的方法,學員多會樂意配合。但是一般學校的學生,學習動機各有不同。此種方法仍難避免一般學習動機不強的學生,僅是抄課本相關頁次敘述,交差了事。 

然而,翻轉教室希望改變的,不是精英高中的學生,而是希望能解決一般學校的教學沈痾。因此除了彭教授的方法外。我們仍應找尋更有效的辦法,來提升學生願意預習的比例。這也是過去半年推動翻轉教室的幾位老師多所著墨的。

關鍵之一是班級經營。在我自己班上,我們讓學生學期初分組,讓學生在課堂上同組一起做題目、討論、被抽上台講解自己解法,最後小組三人同享分數。

在這種上課分組做題的模式下,老師營造氛圍,讓學生體認到沒事先看影片預習,以致同組有預習的同學在課堂上較他組少一名戰力、小組分數受影響,是對不起其他有做好預習的組員。同時並藉此教育學生該有責任感。在這種班級經營與上課作答的方式下,根據本人接連兩年實驗對照結果,學生看影片預習比例大幅提昇。

關鍵之二是提供正加強,刺激學生。施信源老師在國小的班級,提出許多增加正加強的方式,讓學生即使學期中心理疲累,也能得到新的刺激而持續努力配合進度預習。

另外也有老師提出要求學生將預習時不懂的地方寫成學習單作為作業上課前繳交。這也是可以讓學生預習的方法。不過這點與彭老師所提的方法類似。學習動機不強烈的學生,極有為問問題而問問題,以交差了事。不可不慎。


(2) 老師在課中要做些什麼?

彭教授提到這是「翻轉教室」介紹很少講到的。這讓我很意外,因為這正是推動翻轉教室的許多老師最常強調的地方。以張輝誠老師為例,他的中學人文課程可以在班級上讓學生直接預習(不用在家預習,所以不用擔心學生在家預習),並利用講義問題設計,進行小組討論、回答。這方面的論述已有上萬人看過他的演講影片。

此外施信源老師亦在他的雲端教室實驗部落格中,詳細記錄日常的翻轉教室實施方式、結果、問題、解決方案。而我自己在這一年多翻轉教室近百場演講中,也都特別針對教室當中老師該做什麼事情多所介紹。以個人所教理工課程為例,上課先讓學生針對預習影片中有問題的地方發問並解答。之後便開始出題目給學生分組作答。

在學生解題的十分鐘時間,老師周遊列組,詢問學生有無問題並觀察學生解題瓶頸為何。在十分鐘內雲遊多組後,根據觀察學生解題卡關人數的多寡,得知學生學習的問題出在哪。這是傳統教學要求學生在家寫作業所無法探知的,因為現今作業抄襲問題嚴重,作業交上來幾乎都滿分。老師根本無從得知學生哪邊的學習有問題。這便是翻轉教室的優點所在:老師藉由第一時間參與、觀察學生解題的過程,即使學生不開口問問題,老師也能馬上偵知學生學習問題所在,進而馬上在課堂上及時跟全班詳細解惑。

這部份的演講影片,除各校錄影外,也在 YouTube 上有上萬人點閱。彭教授所說對於老師教室該做什麼,翻轉教室推動者少於介紹,我想可能是有所誤會。


(3) 上課時間由學生取代老師,教學效果真的會比老師從頭講到尾更好嗎?

由 (2) 中的論述,可以得知目前在國內推動的翻轉教室模式,確實是可以讓學生學習效果更好。這點與彭教授的結論是一樣的。


翻轉教室的操作方式,有其精細微妙之處。請恕我不同意彭教授「只不過是教育系講了幾十年的「上課預習」+「以學生為學習中心」而已」的評論。光是一個上課預習,講了幾十年,試問有多少學生真正做到預習?要能真正做到翻轉教室事前學習,包括網路課程影片的拍攝方式、網路課程的敘述方式、班級經營模式、學習動機正加強方式等等,皆是大學問。

特別是歐美所用的方法,在台灣因文化不同,往往不見得受用。再加上各種課程、各級學校、年齡性別等差異,不同的學生班級所使用的方式,往往需要老師不斷的進行實驗、觀察、調整的迴圈,才能逐漸找到適合自己課程/班級/學生的教學模式。以統一模式進行教師檢驗、訓練以決定教師證的發放,我想是不容易成功的,且有可能造成教學模式單一化的流弊再現。

我很喜歡一位很有才華的年輕小學老師黃韋嘉在 TEDxTaipei 演講說過的話:「如果老師自己都不創新,又怎麼能讓學生創新?」若老師的「翻轉教學」也都是由教育部統一規格訓練出來的話,老師的訓練都不活化了,又如何期待他們能活化自己的教學呢?

老師敢於實驗、敏於調整、樂於溝通、勇於分享,個人認為可能才是翻轉教室在台灣能否成功的最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