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31日 星期四

20130131上國中的第八課〈做好小事、學上癮〉


親愛的七忠同學家長、同學:

即將就是寒假了,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一點點小心情。

1
有時候我真的不知道要怎麼說服孩子、家長們相信:每天寫好聯絡本,以及上頭的小日記、格言和格言心得,每天做好這樣細瑣、微不足道、看似沒太大作用的小事,能夠讓孩子自己在一年、一年半以後大大地成長、成熟。

聯絡本上的小日記,重點從來就不是老師怎麼回應你,而是你是不是很真誠地在和自己講話、對話,是不是很認真地去看自己的生活及每一天自己的生命的進行,我們的理性在我們安靜下來時會不斷引導著我們對和不對,或是我們該怎麼做。

每一句格言其實就是前人生命或生活經過錘鍊、煎熬後取萃出來的智慧、心得、結晶,是思想也是有深度的心情,往往揭示給我們當下現實生活經驗以外或以後的事理,深刻且值得我們仔細、慢慢咀嚼的事理。當我們試著認真去理解、體察,其中的滋味、心情、哲理、智慧才會從舌尖上釋放出香氣滿溢。如果只是走馬看花甚或只是隨意抄寫,不經眼也不經心,那到頭來成就的還是導師的用心、認真,而你終究是空入寶山,不會因為我的認真、用心,就必然保證你的進步和成長。

每一樣作業、要求,就是一次次的舞臺,我會不嫌煩地、搭上癮似地搭好不一樣的舞臺,你可以選擇在每一次、每一個舞臺上好好去發揮,不管是你擅長的或是你不擅長的,你也可以選擇理都不理,但是舞臺搭得再好,你不盡力、認真去嘗試,你終究上不了檯面,什麼也不是,連在臺下拍手也不會,你根本不懂人家好在哪裡,因為你自己沒有真正認真過,更別說要真的能懂些什麼。

如果你從來不認真地去試試看,我真的不曉得如何說服你相信為什麼要做好這些小事。


2
除了慢跑上癮、打球上癮,閱讀、寫詩、創作也會上癮,我要說的是,是不是能讓你自己也學習上癮、工作上癮?
寒假期間在學校參與了幾次數位化教室的研習,在裡頭學習一些數位化教學後教師製作教材、教案時必須應用的軟體。從一開始的懷疑、理解、嘗試到現在開始投入時間摸索,雖然有兩、三次要弄到凌晨一點多,還不見得能用對方式、用有效益的方式來操作軟體進行備課,學的這些東西也不見得就真的在未來因為全面推廣而成為教學上實用、常用的能力。

但當你投入時間、心力、腦筋去做,在短短的十幾分鐘的模擬教學中,你自己會感受到你試著去努力的東西,似乎有不錯的成效,你在別人的表情上、眼神裡看到期待、鼓勵、開心時,你會被激勵,你會更願意投入,哪怕時間已經很少,細瑣的事務已經很多,就像此刻已經快晚上十一點,白天的襯衫還沒換下,你仍然會願意透過文字來告訴孩子怎麼樣去讓自己「學上癮」、「工作上癮」。

我很希望你們除了在學校跑上癮、看小說看上癮之外,你們能夠在學習上多投入,並且從裡面得到一種歡愉,一種盡了責任、一種肯定自己懂事且成熟了的歡愉,你會覺得自己很厲害,可以耐住性子整理好筆記,把課本的重點畫清楚,可以靜著好好思考老師講課內容,可以很認真並完成度很高地完成每一次的作業,在每一個不同作業舞台上盡力發揮……,我希望你透過這些會感覺自己很棒,並且更願意持續下去。就像跑馬拉松的人,就像行善的人,那是一種「癮」,是投入,是一種「癖」,更是一種把自己人生活出精采不可或缺的特質和執著,而這些都從一個小小的動作開始──嘗試認真去做好每一件小事。
我相信,如果你願意,並也能持續做好生活裡的每一件小事,你的夢想和理想才有發芽、茁長的機會。

寒假在即,僅以此與各位分享、互勉。每年寒假我最怕一件事,就是過了一個農曆年,孩子再回到學校來時,人就長歪了,氣質壞了,心野了。希望各位慎選休閒活動、閱讀要挑、少看小說(除非在推薦書單內,不然真的寧可你不要看小說)、不要太常碰3c電子產品、不要玩網路遊戲和連線遊戲,除了這些,生活還有很多美好的事。要求並訓練自己整理房間、整理收納個人物品,好好經營「你自己這個人的品牌」,包括自己的體能、生活習慣、衛生、健康、表達,而不是讓自己一團亂、讓師長擔心或責罵。

如果真的不知道,就看看報紙、《我讀故我在》、《非讀book》的好書、整理自己和房間、每天固定運動(不是打球,而是跑步或游泳)、寫自己的日記、去故宮美術館歷史博物館華山藝文松山煙廠、預習數學、加強英文單字文法。

總之,寒假不是要你苦哈哈地過,也不一定要多充實,但最少不要讓自己爛掉、歪掉、虛掉,要把自己當一個品牌好好經營。希望寒假回來,大家都正正的,不要歪了。


七忠導師 沈承逸2013/01/31



〈欲望滿足→大腦獎賞機制→多巴胺分泌→上癮〉

◎《聯合報》新聞中的科學20130114

上癮未必全然負面,迷戀慢跑、游泳也是一種癮。

K他命氾濫,許多學子無法自拔。其實不只是毒品,包括網路依賴、購物狂、酗酒、賭博、安眠藥濫用等,這些行為共同的特點就是「癮」,而且都和腦中的「獎賞路徑(reward pathway)」運作以及心理渴求感(craving)有關。

癮,並非全然負面,有人迷戀每天慢跑、游泳、集郵行為等,就是受到大腦獎賞路徑活化的影響。新店耕莘醫院精神科醫師楊聰財舉行,「哈佛小子」林書豪將籃球場上的成功歸於上帝及團隊合作,外界肯定他的謙虛,這強化了大腦賞酬機制,因此他更認真練習籃球。再如,台東菜販陳樹菊把每天辛苦賣菜所得捐贈給貧苦的人,透過幫助別人,自己得到愉悅,也是大腦獎賞路徑活化的表現。

醫界對於成癮、依賴的腦科學研究是近幾年的顯學,各派各有擁護者,初步共識則認為,生理癮主要是大腦獎賞通路機制所致。當大腦獎賞機制被刺激活化,會刺激大腦多巴胺分泌,並在特定腦區作用,進一步產生爽、過癮感覺,無論原始欲望滿足或外在物質使用,這些行為訊息會刺激活化大腦獎賞機制。

外在刺激或行為會作用在大腦的VTA,之後訊息透過神經纖維傳遞至nac及前額葉皮層,同時讓腦中的多巴胺分泌增加,產生愉悅感,這種回饋機制可驅動人的外在行為變得更明顯。不少人將「成癮(addiction)」與「依賴(dependence)」兩詞混用,但部分研究發現,成癮與依賴者在腦內的作用部位其實是不同的。楊聰財說,相較生理上的成癮路徑,心理依賴機制更複雜,除了獎賞通路外,它還涉及到大腦杏仁核、前帶狀束、海馬迴等。

大腦主要透過神經元傳遞訊息,神經元間的連結由神經元接受器及神經傳導物質協助,將訊號傳至各腦區。署立雙和神經科主任胡朝榮表示,一般正常情況下,神經傳導物質會處於平衡狀態,若有毒品、安眠鎮靜劑、酒精等刺激,會阻斷或影響前端神經傳導物質,造成神經元接受器變多或減少,人就會出現生理變化。……                                  


 完整文章見《我讀故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