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7日 星期五

09上國中的第九課──靜,節

親愛的同學:
我一直想跟你們分享這兩個字「靜」、「節」。
我是一個很享受「靜」的人,絕大多數的私人時間,我都是一個人靜的。我不喜歡吵、不喜歡慢、不喜歡不用腦筋思考的人事物。我看起來好像很好相處,其實不盡然。我看起來好像不論斷、不批評,其實不然。我喜歡觀察,暗暗地觀察,並一一地在細微處衡量斟酌,有時會覺得自己像個電子秤,你們每天在教室內外的一言一行,都在這數位秤上快速地改變數字,增損著分量。
這是靜的好處。

大部分靜的時候,我會聽見自己的聲音。除了工作必要,家人必要,我不大擅於聊天,所以上了講台我很會講,下了講台面對面要聊天,我就困窘詞窮了。我喜歡討論一件有主題、有意義的事,我喜歡思考,喜歡發想,但不喜歡講廢話,一整天言不及義,那會讓我覺得我講了一整天的話,卻甚麼也沒講。所以我不喜歡你們下課太吵、太鬧,太過於大呼小叫,因為當時間過去,你終會發現,自己什麼也沒留下來。就好像我也不喜歡你們傳紙條、亂畫畫,我寧可選擇一本喜愛的日記本,逐字逐字靜靜地把心情寫下,把閃過腦海心底的靈光和零碎的片段記下,或是挑一本紙面有著粗糙觸感的畫冊,畫成一本屬於十三歲這一年的童想奇思。而不是最後什麼也沒留下。
這是靜的好處。

和自己對話,才能讓自己沉澱。而只有靜下來的時候,我們才有和自己對話的空間和時間,以及心情。

我一直覺得自己身上很重要的一個特質是「節制」,或者說是「小心」,特別是在與人相處時,或是在團體裡面。回想起求學的經驗、成長過程裡,我一直很小心,在團體裡總是很節制、拘謹,是個性上使然,同時也是一種對他人的尊重。節制、拘謹是一種自我要求,讓我們在團體裡不過度自我膨脹、自以為是,而影響其他人可能的權益。

節制、拘謹,同時也維持了自己與其他人之間的距離,給自己保留了一個安靜和完整的空間。當你節制、拘謹,你就不會冒犯別人,也不會因為你自己的自我過度膨脹而擠縮侵害了別人的空間或時間。出了自己的家,離開自己的房間,通常我就很嚴謹、客氣起來,不是刻意虛假,而是自然就應該為别人也給自己留一塊空間。

因此在團體中,幾乎不曾和別人起衝突或糾紛,別人也大概很少對我有很大的不愉快或生氣。很多的不開心和人際間的爭執,往往都是因為彼此以為很熟悉,往往是因為過於親膩而流於輕狎,忽略了他人的感受,忽略了我們每個人對「空間」的需求。當人與人的距離以及自我空間消失或限縮了,我們就會煩躁;彼此沒有距離並不會帶來熟悉,而是衝突。因為我會認為你要瞭解我,你應該會瞭解我,但事實卻往往相反。因為熟,因為沒有距離,所以你認為這樣沒關係,我不會介意,而我卻認為你應該要瞭解我,於是衝突就發生了。

我們需要「靜」,因為人應該要和自己沒有距離,只有靜的時候,我們才能開始和自己對話。
而我們和他人之間要有距離,因為我們永遠不是對方,不可能隨時掌握對方的需求和想法,我們必須自我節制、拘謹,不要讓自我過度膨脹而限縮了他人「靜」的需求,及忽略了他人可能的各種感受。當我是張揚的時候,對於他人的需求,我們就只會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所以「節」是自己和他人對話的開始。


2009/11/27

寫在之外。
下一週就是進國中以來的第一次期中競試,經過第一次月考了,你們都過了適應期,不應再有藉口。
大家都說功課壓力大,但仔細想想,在東山,其實我們所做的就是「按部就班」。的確,每一週都有成績單,但並不會有人因為你一次、兩次考差而處分你。班上不少同學的學習成績不理想,除了底子比較弱之外,我必須說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你不能夠充分利用在學校的時間。

你們在學校的時間佔了一週生活的大半,每天放學回到家都累壞了,又要一早起來,因此你們不應該,也不可能去指望回到家後能夠自己看多少書,課後的補習能夠再幫你多少忙,你有那個體能和心力嗎?而週末的補習頂多也就一科兩小時,更不可能用那兩小時去補足你這一週在校的七八節課堂的學習進度。因此課堂上是否有效掌握學習重點,課堂的教學是否有效益,你能不能利用在校的大大小小零碎時間,就決定了你的學習成就和結果。

班上多數成績好的同學,不盡然都是在家啃書啃得多晚。我朝朝暮暮在學校看著你們五十個人,五十種在學校、課堂間的學習方法,我必須說,你怎麼上課,你怎麼適應及安排在校的作息,以及你在學校的各種時間都在做什麼,決定了你的學習表現!

社會科、自然科沒讀好,是因為你上課只是當作在聽故事,一陣喧笑後就甚麼都忘了。你只是在看別人哄堂大笑,你只是在看別人在跟老師抬槓,和聽笑話。你沒有試著去處理課本上或老師講的知識。

數學科、國文科沒讀好,是因為你作業不確實,你花太少時間去想,你只是匆匆草草急就章寫完交差了事,甚至你也不寫完。就算寫完你也不在意答案對不對,反正老師會檢討,老師會對答案,我上課再聽。當你上課聽老師在講時,你的腦筋並沒有在學習,那是個沒有活化的大腦,因為有問題的地方你沒有事先先想過,所以你對問題在哪不曉得,你對問題沒有深入去思索,因此這個題目的觀念對你來講沒有任何意義,你就只是聽,就好像你放學回到家,隨手打開電視遙控器,隨意地轉到哪一台就看哪一台一樣。科學家表示當我們在看電視時,我們的腦部活動情況是遠不如閱讀的,這時你的腦袋只是被迫接收訊息而已,而沒有受到刺激,沒有在發展。

下一週就是最重要的競試考,我希望你們都確確實實反省檢視自己的學習,大多數沒有跟上來的同學,你的問題在於你沒有學習動力,你對知識沒有好奇心,你只是被動的推著學習,甚至你不曾好好安排在學校的作息,不懂得好好把握課堂上學習時間,而是本末倒置地課後才在勉強勉力的學習,那是錯的!希望各位好好把握這個週末的時間深切改善、應試!

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08不是來學校去學怎麼討厭人的

關於班級和諧、氣氛的事。
我今年任教的兩個班級都有或大或小、或輕或嚴重的班級人際間的問題。這也不是什麼新鮮事了,每一屆、每一個團體都會有一樣的情況發生。而不論哪個老師,用哪種方式來處理,永遠都有人不滿,而且永遠最不滿的都是在人際關係裡強勢的那些人。因為這些人他在人際關係裡是強勢的、是多數的,而往往確實也好像看起來是有理的。

然而,其實不然。
這多數的一群,有時候會說:「為什麼不直接和他說?就因為他沒辦法理性溝通,無法就事論事?」、「在導師一再勸解、訓斥後仍有糾紛應該不只純粹好玩吧?對方有時也愛玩!」、「為何每次都感覺他是最大受害者,難道只因為我們不會小事放大,大聲嚷嚷」、「難道只要抱持著我永遠對,永遠我受害的態度,就可以這樣?」……

身為導師,我的工作不是在團體裡面仲裁誰是對,誰是錯。
在教育工作的崗位上,我被賦予的責任是告訴你們在對錯的是非裡,你們各自「可以」以及「應該」怎麼做。我被期望的是讓這群未來國家的知識份子有一個更高的自我要求和無條件的對人包容體諒的態度,而不是在是非裡比較誰先錯後錯、誰錯多錯少、誰輕錯重錯。

你們要聽現實嗎?現實是很殘酷的。班上五十位同學,每一位我相信我都可以、也都已經掌握到你們各自的缺點,當然我相信我自己也是一身的缺點。你們要我把爭執的雙方抓出來逐一地指點出你們的缺點嗎?你確定在人際裡強勢的一群對團體的危害及破壞就比較小?

其實未必。人際強勢的人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掌握了團體裡面的發言權,也就是語言的權利。這一群人最該對團體負起責任。而人際相較弱勢的一群,實際上對團體負面影響最小,而且真正講起來還有沉默的一群人並不見得完全認同所謂主導團體發言權的那些人。

你們的語言就是團體的語言嗎?你們對團體事務的看法就是團體的看法?子貢和孔子曾經有過這樣的對話:
子貢問孔子:『鄉人皆好之,何如﹖』
(子貢問孔子說:地方上的人都喜歡他,這人怎樣呢?)
曰:『未可也。』
(孔子回答說:不見得是真正的好人。)
『鄉人皆惡之,何如﹖』
(子貢再問孔子:地方上的人都不喜歡他,這人怎樣呢?)
孔子曰:「『未可也。』不如鄉人之善者善之,其不善者惡之。」
(孔子回答說:那他也未必是個壞人。這兩者都不如地方上的好人喜歡他,而壞人都討厭他的人。)

簡言之,也就是「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大家都厭惡的﹙人地事物﹚,一定要審察是非,因為善惡都會有正反兩種迎拒,人人都厭惡的,一定有它的原因;反過來,人人都喜歡的也一定有問題,所以也要察清楚。

你們來學校,不是來學怎麼去討厭人,特別是討厭和自己不同,和大家不同的人。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教育理念和核心價值是要去教導他未來的國民去排斥誰,去論斷誰,去比較誰的對錯是非的多寡。那不是教育,那是自我優越主義在作祟,那是多欺少、強壓弱的一種虛妄的自以為正確的錯覺。

學校教的、學的,是要你們反過來看自己,檢視自己,用更高的要求去自律和自我調適。
面對團體裡人際的糾紛,第一件事不是去評判誰的對錯,也不是要求老師來評判誰的對錯。事情發生了,現在要處理的是我怎麼避免事情再度發生,或是避免事情再發生在我身上。
你面對事情,如果能自己想到「我應該……」,而不是「如果他不怎麼樣,我就不會怎麼樣……」、「都是他先……,我才會……」,那麼這就是「自律」。
「自律」是最基本的,這往往是用外在規範去要求你的結果,真正的自我成長是「我可以……」,當你能夠用「其實,我可以……」的態度來面對糾紛時,這才是教育真正的效果。

在學校,當然有校規、紀律,或團體的規範。但人際關係上的對錯,不等同於法律上行為的對錯。法律上的對錯是一種對團體人身財產權利最低的保障,法律上的對錯是絕對性的。然而人際上的對錯是一種主觀的,是一種不顯明的,是一種隨時在人際間流動的狀態,沒有誰是全對或全錯的,因此團體裡人際的糾紛,簡單講就是都有錯,也就是都有需要自我成長的空間。

既然都有需要成長的空間,你的成長是你的成長,他的成長是他的成長,他的包袱不應該和你的成長有關係,一樣的他的成長也不應該牽扯到你的包袱,也就是說你管他要不要成長,重點是我問你,你是不是「應該」或是「可以」怎麼做來避免衝突或糾紛,而至於他是不是有錯,或是他是不是有改,或是他是不是要先改、先檢討,都與你無關,那是他的包袱。

我相信,如果你瞭解你來到學校真正的目的,不是去評斷、臧否他人,而是在學習更高的自律標準,和更大的對人的一種無條件的包容和接受,那麼就算對方再怎麼不改,只要不是法律上的違法,那麼都不會在團體裡面和你造成糾紛。我也相信,身為一個老師,既然可以這麼敏銳地、這麼有教育概念地來告訴你來學校的目的,那麼他就不會是只有要求你或是少數人,因為你們都必須各自成長,而他和你的成長互不相干,老師不需要等他改了再要求你改,也不需要等你改了再要求他改。

你們唯一需要專注的是,對自己最高標準的自律,以及對他人無條件的包容和寬待。


導師 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