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四)輔導者的輔導觀念

(四)輔導觀念
輔導中輟生的經驗中,最令人感到挫敗的是孩子的沒有進步。輔導並不能保證孩子問題的解決,也不能保證孩子行為有立即的改善,輔導的目的和眼光常常是放在很久的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在我們結束了和個案的輔導關係時,我們還是看不到他的改變,這樣的挫折讓人沮喪無力、讓人著急,更讓人覺得想要放棄和懷疑輔導作為的效果。在這裡有幾個輔導觀念可以和大家分享,這些觀念一方面讓我們認知到我們所擔負的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讓我們去反思我們的輔導過程和作為,同時幫助我們釐清別人或我們自己的疑慮,讓我們更加堅定地在輔導工作上堅持下去。

1、「中輟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會也沒有能力離開社區、離開這塊土地」
隨著數位資訊、網路遊戲、青少年次文化、教育落差等現象的衍遷,中輟生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同時伴隨著隔代教養、單親家庭、雙薪家庭、外籍新娘、外勞看顧……,中輟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多,中輟生的教育問題若不能夠在現在及時尋求解決之道,未來台灣在人口極速老化、新生兒遽降的社會結構丕變下,中輟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和衝擊也會更大。中輟的孩子他們會一直留在原生的社區、留在這個社會,他們不會甚至沒有能力離開這塊土地,他們的問題就是我們未來社會的問題,而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原因。


2、「有效的教學是最好的輔導」
我們相信沒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會自願離開教室、離開學校、離開他的同儕,當一個孩子中輟,我們要去釐清他的中輟是因為對學校的課業沒有興趣了,還是他的家庭或他的生活發生甚麼重大事件?如果孩子的離開是因為他在學習上的挫折或是成就低落,那麼,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檢視我們的教學,有效的教學會讓每一個孩子覺得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角,而不是被忽視在教室裡的客人,當孩子在學習上有成就、有笑容,他不會選擇離開這堂課、離開教室。每一個輟學的孩子都不是主動離開學校的,這是我們看他們時,心裡應該有的認識。


3、「輔導孩子的三個認知:建立關係、提供舞台、給他願景」
大部分中輟的孩子往往在學校和老師沒有好的互動關係、沒有太多成功的經驗、對未來茫然無知。學校裡如果有一、兩個人是可以和這個孩子建立好的關係;如果在學校裡多一些選替教學方案,或是多元的學習評量讓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舞台和被肯定的經驗;如果有人願意無時不刻地帶他去看這個世界有多大,讓他有機會在多如繁星的願景裡找到一個他自己能夠實現的夢想(或是小小的希望),並且有人能夠在他不知道如何前行時,一一地告訴他每一步、每一步怎麼走的話,這些孩子是不會離開學校而中輟的。


4、「讓孩子不會躲你,讓孩子在需要幫助時會來找你」
一次的輔導無法保證孩子下次不會再一次中輟,孩子「復學」是我們輔導最後的目標之一,但在輔導工作上我們更亟需達成的是「信任」,當孩子信賴我們,我們就更能掌握他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就有更多的機會和契機來影響他,孩子的問題不會是只有一個面向造成的,孩子也不會突然就改變,我們不期待孩子沒有碰到問題、製造問題,但我們的輔導應該建立他與我們的關係,讓他願意找我們解決。


5、「輔導過程中孩子反抗的不是輔導員,而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抗」
剛開始建立輔導關係時,個案面對我們的態度經常是他過去與其他大人互動經驗的延續,當孩子越反抗、越防衛、越有敵意,我們應該想到他過去經驗中可能被怎麼樣地脅迫和「暴力」(言語、情緒上的暴力)對待,這樣才能放下我們主觀的情緒,讓輔導關係能夠建立。


6、「每個人自有其包袱,不要去背負別人的包袱」
輔導的時候,有時難免覺得無力、生氣,有時難免面對孩子時會有情緒,但就像是兩個人吵架一樣,對方罵你,但我可以選擇不回罵,他有情緒那是他的包袱,但我們可以選擇是不是要跟他吵起來。一方面我們教導我們的孩子這樣去看他的問題(例如:上課很無趣可能是教師的教法問題,但學生還是得學習,選擇蹺課等於是把教師不會教的他的包袱攬到自己身上來,教師教不好是他的問題,學生可以選擇去面對這個問題或是逃避這個問題,而逃避只是增加自己的包袱而已)。
孩子的問題永遠是他的問題,不會是我們輔導員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受到孩子問題的影響,輔導經常是一個充滿挫折和沮喪無力的線性歷程,一旦受到工作上的沮喪影響,我們很難再正向而樂觀地繼續輔導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滿、接受輔導的有限,然後放下它,畢竟那是孩子他生命的包袱,不是我的。


7、「接納他的缺點,他才會看到我們的優點」
中輟的孩子在行為常規、言語習慣上大部份是負面的,因此在一開始的輔導工作上,輔導員必須瞭解,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去接受孩子的這一些不完善。輔導關係的建立,是從接納和體諒開始的,當我們能夠接納他的缺點,瞭解孩子為什麼有這些和大部分人不同的言行,孩子才會放下防備,才有可能願意去聽一聽我們說些甚麼、看到我們的優點,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心空出來一些些開始改變。


8、「寧可孩子虧欠我們,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們虧欠他」
孩子常常會說:「你們大人都一樣…」,在親職教育不落實、教師輔導知能薄弱、成人世界現實等環境下,孩子們的成長經驗經常是充滿不信任,也不被信任的,目前這個不成熟的社會總是給孩子覺得虧欠的感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犯錯、無知、不成熟、不懂事…是應該要被容許的,寧可讓孩子虧欠我們許多,但我們不希望讓孩子感覺到一絲一毫被虧待的感覺,因為孩子心裡這一些被虧欠的經驗和感受,會讓他們日後對社會不信任,對人不信任。


9、「用信賴來換信賴,用愛來換愛」
有時候我們寧可相信孩子一時出於不信任而講的謊言,來換取孩子對我們的不信任;有時我們寧可「熱臉貼冷屁股」地東一句叮嚀、西一句提醒來關心中輟孩子的衣食住行,讓孩子感受得到我們對他的那種「非條件交換式」的愛,我們不因為「你要乖」、「你不可以做這個、做那個」才愛他,我們愛他是因為他是個孩子,他還在不斷的犯錯中成長與學習,我們愛他並不是因為他不犯錯,而是因為我們接受他人性的那一面,並且願意給他時間、等他並陪著他長大,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喚起孩子對我們真誠的信任和愛。


10、「如果你的愛不能激起對方愛的回應,那麼你的愛是無能的」
「愛」不是一切,「愛」不是就代表正確的。爸爸媽媽常會說:「這是為了你好」,老師常會說:「這是為了你好,你以後就會懂」,當我們盡了很多的努力後,我們對孩子會有很多的期待,父母從孩子還在肚子裡、襁褓裡就開始期待孩子,從選生辰、取名字…就注入了深刻的期許和愛,老師在一遍又一遍的教學和提醒裡一次又一次地期待孩子懂事,但「愛」不是一切的正檔性的藉口,我們必須知道如果我們的愛不能夠讓孩子心裡有感動,如果我們的愛不能夠相對地激起孩子對我們真的愛和了解,那麼我們再多的愛也都只是我們無能的藉口。我們必須時時去檢視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這愛不能夠正確而清楚地讓孩子感動,那麼這愛是失敗的,我們不能去責怪孩子不懂事,因為是我們愛錯方法了,是我們愛得不夠有效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