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17日 星期四

05知識重組力

各位同學、家長:
目前考試多,其實主要是各科都有小考,因為每週一、三、四、五早自習的有週考,因此各科老師都會盡可能在週考前,把該科該週範圍上完之外,也會希望把訂的成卷(向廠商訂的,一般都是黃色大卷)考完,同時也會有隨堂考,國文就會有一到兩次隨堂小考,英文每天上課都會有,自然、數學也會有兩次到三次隨堂考。

學校的週考仍會保留一小部分的手寫、非選,第一次月考也是會有部分手寫,至於期中競試考及期末考則完全是選擇題。
就大考比例來看,其實蠻符合基測其題型的趨勢。

學期初開會時,偶爾聽到社會科在討論在大考中要加考手寫,主要是校內討論時認為同學手寫能力明顯不足,這當然有一部分牽涉到同學的語文基礎或能力不夠,但另一方面也顯示出同學在準備社會及自然科這類學科時,明顯在「整理」及「記憶」上的缺點。

在「整理」上,這些科目配課時間少(國英數節數增加),因此老師無法像我國中時的老師一樣,把每小節的課文簡要整理條列在黑板上,再讓同學抄寫在課文該小節旁邊;而在「記憶」上,校內考題選擇題的分數比重較大,因此同學往往只要大略看過,或是把講義、參考書寫一寫,就能答題答得差不多。但實際狀況是,孩子會選答案,不代表孩子對概念清楚,往往在更大的考試中,範圍一大,一跨單元,題目一靈活,同學基礎不踏實、讀書不求甚解的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那麼,記憶性的考題就能訓練孩子有條理地學習嗎?是的!
除了英語的學習,我比較不熟悉外。至於不管是生物、健教、地理、公民、歷史,這些看似較記憶式、單元式的學科學習,其實記憶性的訓練是有必要的。

第一、目前老師在出小卷記憶性考題時,單次題量不會太重,範圍應該都是前一次上課內容而已,更大範圍的話就會以選擇題方式施測。

第二、如何準確地把答案答出來,這其中有兩個面向的問題,一是有些答案在不同版本中會有些不同,特別是某些定義啦、內涵啦會或有出入,第二是怎麼記得住。前一個問題主要是要求孩子能確實上課聽講,而不是瞎矇,除非在講課時孩子就能提出不同的說法。

至於怎麼記住,其實我覺得這是最重要關鍵,我自己在看這問題時,我認為重點不是孩子把答案答對,而是在準備這樣考試的過程中,孩子是「怎麼」把答案記對,在一次一次考試中,我們希望孩子找出最有效益的方式來記憶。死死地背或許花時間又撈不到高的分數,但一定有同學是摸索、找到了某些方式可以很快地記憶這些答案。

其中的關鍵,就是「整理」,然後用自己的方式「再記憶」、「再呈現」。

目前就我在全班整體的觀察來看,很明顯那些考差的同學,其實不是因為題型考填充題的而考差,而是在面對考試的態度上太過輕忽,或是上課不夠專注、未按部就班學習。當然或許有些考高分的同學是的背得很辛苦,那這就需要家長向老師反映,老師再從旁引導、提醒如何更有效益準備考試。

我印象很深的是今年高一的同學,他們是我剛帶畢業的那一屆,其中資優班仁班的同學,我記得八年級時的理化,他們要考化學式(二氧化碳CO2......),當時我的班是孝班,班際大概經常能排第三、四(次於資優班仁愛兩班),我的學生光是背十個化學式,甚麼氧化鐵啦、二氧化硫、亞硝酸,光十個考了一週,還有好幾個人背不好。有一次我去仁班上國文時,就發現仁班的國文小老師在抄化學式,我問他要抄幾次,他說100次,我問他錯幾題,他說錯一題,95分,我心想我的媽呀,95分還要罰抄100次喔,再問另一個不及格的,考55分,一樣錯一個要抄100次,等於要抄900次。當然在適切性上值得商討,不過的確對一定程度以上的孩子來講,這些壓力及課業考試上的難題是訓練他們「尋求更有效學習」的必要過程。

在我心裡,我每次都很遺憾學校這類學科的教學,我很喜歡這些學科,我真的很希望我自己有足夠的時間來把這些學科的內容一小節一小節、一單元一單元地整理成簡扼的表列筆記,因為這些學科在學習上很需要「系統性的學習」。

所謂「系統性的學習」就是「組織知識的能力」,或者說是「知識重組力」,也就是說課本上或者是說填充題裡的空格或許是固定的、僵化的,但重點是「學生有沒有能力去組織」或是「有沒有在過程裡去學到組織的能力」。

所以其實,我倒比較在意的不是考填充的問題,而是當孩子老是填充考不好,或是要花好多好多時間才考得好時,我們有沒有辦法或有沒有去引導他「有效益」地去「組織」這些知識。

這些學科的上課時數很少,老師沒有辦法在課堂上用大量的整理抄寫引導孩子在這過程裡面去學到老師的組織能力,而是改以口述方式來講課,使得孩子失去了從老師這裡學習到「知識組織」的機會。同時也讓孩子某種程度地錯覺了自己都聽懂了,其實在課堂上聽老師順順地講下來,多數孩子都一定能聽得懂,然而那個懂是人家一步一步帶著你用他(教師或是課本編者)的思維去看,等走遠了或是老師、課本不在身邊時,要你再用人家的方式走原封不動走一次,那肯定不容易,更不用說要學生自己用自己的方法走到知識的彼端是更難的。

因為很少有孩子(1)在準備考試時會再重新把課文完完整整讀過,(2)再在腦海裡想它在說什麼,(3)然後用自己的語言詮釋說解給自己聽一次,(4)最後才再刪節簡要地條列在課文一旁。這個過程才是完整的學習。

而這個動作其實不會花很多時間,它是一個思考慣性養成後的習慣性學習的結果。

我想問題的癥結點在此。家長如果能再從旁引導,我相信這類的考試不是孩子健康和學習的負擔,而是提升他自己學習力的試煉。

200909017 導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