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寫作力的目標:清楚平實而自然的表達。
2.寫作兩個關鍵:
(1)有料(內容):有料包括情意和事理;
(2)有方法就是組織、表達技巧及輕重詳略的審酌。
「情意」來自:
(1)敏銳細膩的觀察
(2)柔軟而溫熱的心
(3)豐富跳躍的想像。
「事理」來自:
(1)多面向的閱讀
(2)寬待不自我中心的態度
(3)積極正向且習慣尋索的思考。
3.寫作六個流程:
(1)審題:要切題,取材格局要大但不失平易(生活化),要自己容易發揮,切入點要巧而不俗濫。
(2)發想:看到題目後,在空白處迅速捕抓閃過腦海中的關鍵詞。
(3)刪選:就發想所得關鍵詞,刪選適合發揮及切題者,並持續分層發想。
(4)組織:就刪選的關鍵詞,分層次佈排段次先後,強化關鍵詞間的前後連結性。
(5)引題及統合:依據組織後的內容,構思首段引題及末段統合的文字內容。
(6)鋪陳文字:下筆寫首段,並依組織好的段次,依序就關鍵詞發揮成段落,末段作結照應全文。
4.寫作五個標準:
(1)平實流順、自然不造作
(2)「畫面感」:從細節(觀察力)描寫具體形象以呈現鮮明的畫面感
(3)辭句要雅練、修飾
(4)要從表象到情意,從情意到自我實現
(5)情真意切
2009年10月15日 星期四
學生如何面對國文考試
1.如果選擇題的作業不確實,就無法掌握選擇題命題的重點及答題的技巧。
2.上課專心聽任課老師口頭講述,掌握講述技巧及重點(如何說解並將題幹問題和答案兜在一塊兒)。
3.筆記方式應發揮效益,有效益的筆記:簡扼、聯想、條理、整齊、顯眼、收存、層次。
4.如何應試:(1)「準確判讀題幹」;(2)「清楚瞭解問題」;(3)「邏輯式刪選答案」。
2.上課專心聽任課老師口頭講述,掌握講述技巧及重點(如何說解並將題幹問題和答案兜在一塊兒)。
3.筆記方式應發揮效益,有效益的筆記:簡扼、聯想、條理、整齊、顯眼、收存、層次。
4.如何應試:(1)「準確判讀題幹」;(2)「清楚瞭解問題」;(3)「邏輯式刪選答案」。
學生在國文課的準備工作
1.「聯想」的工夫:國文科的學習最重要的不是「背誦」和「記憶」的能力,而是「聯想」。
2.善用「心智圖」分析課文:文史的科目,重要的不是死背硬記,而是如何去「處理」知識、如何去「理解(思維)」知識。
3.課堂上的聆聽:重要的是那個「思路」過程的建立,以及「思維慣性」的養成。因此在課堂上強調一定要跟上教師上課的調子,去看老師如何去理解和說明文章。當知識被有系統的、表格化的、圖像化的整理出來之後,最後才是記憶的工夫。
4.「勤書寫」:所謂「常常的記憶,不如短短的一枝筆」,書寫是記憶的一種方式,現在孩子少書寫,因此記憶起來總是東缺西漏、粗心大意的,勤書寫才能確保知識的習得。完整的學習:接受→理解→重組→再產出(條理清楚的口語、手寫表達)。
2.善用「心智圖」分析課文:文史的科目,重要的不是死背硬記,而是如何去「處理」知識、如何去「理解(思維)」知識。
3.課堂上的聆聽:重要的是那個「思路」過程的建立,以及「思維慣性」的養成。因此在課堂上強調一定要跟上教師上課的調子,去看老師如何去理解和說明文章。當知識被有系統的、表格化的、圖像化的整理出來之後,最後才是記憶的工夫。
4.「勤書寫」:所謂「常常的記憶,不如短短的一枝筆」,書寫是記憶的一種方式,現在孩子少書寫,因此記憶起來總是東缺西漏、粗心大意的,勤書寫才能確保知識的習得。完整的學習:接受→理解→重組→再產出(條理清楚的口語、手寫表達)。
2009年10月5日 星期一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八)其它
(三)輔導專業知能的充實
1、間接:跨領域的閱讀、剪報、電子報、網站。
2、直接:有效的專業對話空間、時間。
大多數輔導中輟生的役男都只受過完整的師資培育,而不具備專業的輔導背景,尤其中輟生的個人學習歷程和家庭狀況往往超出我們一般人的生活經驗,因此輔導知能的充實格外重要。輔導專業知能的充實除了個人藉由書本、剪報、電子報、網站…等多面向媒介的跨領域閱讀外,更重要同時也更直接的是讓役男在中輟輔導工作上專業的對話空間和時間,例如不定期的輔導研習和進修,或是役男在職訓練,此外每個月定期的督導會議也是很好的專業對話機會。
(四)引進觀念
1、善用個人優勢─年紀、思維、領域融入。
2、讓自己發光發熱,活化校園教育思維。
役男在參與中輟生輔導工作上,除了輔導實務上要進行個案問題的評估,提升輔導技巧及充實輔導知能之外,役男在進到服勤學校服務時應該要善用個人在年紀、思維、跨學門領域的優勢(個人所學、所長與輔導結合),引進新的教育、教學、行政或輔導觀念,讓自己發光發熱,活化校園教育及教學思維。
(五)建立制度
1、不要去期待他人應該要……
2、建立制度,不能「人治」
此外,役男在學校服勤的時間只有一年半,輔導工作一方面是實際處理學生問題,二方面則包括協助輔導事務的相關行政,不論是役男在實際輔導中輟生還是協助行政的各種經驗,如果只是隨著役男的退伍而一切就回到撥補役男前的情況,那麼教育服務役的制度設計就不能說是發揮最大的效益了。役男在學校服勤期間,除了深入瞭解學校輔導工作上的內容、限制,並積極虛心學習之外,在輔導實務上應該善用役男在職輔導研習,將新的輔導觀念帶進校園,活化並增能學校輔導人員及教師、導師們對中輟生問題處理的能力。役男在輔導工作上慢慢會發現不只中輟個案及學生對你有依賴性,學校行政人員對你也同樣會有依賴性產生,因此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役男必須深刻地認知到我們在這個工作上不應該只是扮演「救火隊」的工作而已,同時也要協助學校在中輟生追蹤輔導工作去建立完整的制度和處理流程。這個是兩方面的工作,在人的部份,我們透過役男在中輟輔導工作上的專業性去把正確的、正向的輔導專業知能帶給學校的老師和輔導人員;在事的方面,役男除了擴充並充實輔導處在中輟工作上的資料和專業資訊外,必須將我們的工作內容制度化、流程化,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教育服務役役男追蹤輔導中輟生此一工作的最大效益。
1、間接:跨領域的閱讀、剪報、電子報、網站。
2、直接:有效的專業對話空間、時間。
大多數輔導中輟生的役男都只受過完整的師資培育,而不具備專業的輔導背景,尤其中輟生的個人學習歷程和家庭狀況往往超出我們一般人的生活經驗,因此輔導知能的充實格外重要。輔導專業知能的充實除了個人藉由書本、剪報、電子報、網站…等多面向媒介的跨領域閱讀外,更重要同時也更直接的是讓役男在中輟輔導工作上專業的對話空間和時間,例如不定期的輔導研習和進修,或是役男在職訓練,此外每個月定期的督導會議也是很好的專業對話機會。
(四)引進觀念
1、善用個人優勢─年紀、思維、領域融入。
2、讓自己發光發熱,活化校園教育思維。
役男在參與中輟生輔導工作上,除了輔導實務上要進行個案問題的評估,提升輔導技巧及充實輔導知能之外,役男在進到服勤學校服務時應該要善用個人在年紀、思維、跨學門領域的優勢(個人所學、所長與輔導結合),引進新的教育、教學、行政或輔導觀念,讓自己發光發熱,活化校園教育及教學思維。
(五)建立制度
1、不要去期待他人應該要……
2、建立制度,不能「人治」
此外,役男在學校服勤的時間只有一年半,輔導工作一方面是實際處理學生問題,二方面則包括協助輔導事務的相關行政,不論是役男在實際輔導中輟生還是協助行政的各種經驗,如果只是隨著役男的退伍而一切就回到撥補役男前的情況,那麼教育服務役的制度設計就不能說是發揮最大的效益了。役男在學校服勤期間,除了深入瞭解學校輔導工作上的內容、限制,並積極虛心學習之外,在輔導實務上應該善用役男在職輔導研習,將新的輔導觀念帶進校園,活化並增能學校輔導人員及教師、導師們對中輟生問題處理的能力。役男在輔導工作上慢慢會發現不只中輟個案及學生對你有依賴性,學校行政人員對你也同樣會有依賴性產生,因此在這個工作崗位上,役男必須深刻地認知到我們在這個工作上不應該只是扮演「救火隊」的工作而已,同時也要協助學校在中輟生追蹤輔導工作去建立完整的制度和處理流程。這個是兩方面的工作,在人的部份,我們透過役男在中輟輔導工作上的專業性去把正確的、正向的輔導專業知能帶給學校的老師和輔導人員;在事的方面,役男除了擴充並充實輔導處在中輟工作上的資料和專業資訊外,必須將我們的工作內容制度化、流程化,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教育服務役役男追蹤輔導中輟生此一工作的最大效益。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七)輔導者的輔導技巧
(二)輔導技巧
役男參與中輟生輔導工作,除了在角色知覺上應充足認知役男工作任務(降低中輟生人數、健全中輟輔導機制)、定位自我角色(發現者、評估者、協調者、陪伴者、楷模者、分析者)、培養輔導特質(觀念、敏銳、同情、溫柔、接受、陪伴、正向思考、耐心、堅持、用心)、落實情緒管理(寬透人生價值信念、享受「淡」的精采、知道自己的堅持在哪裡、善用心智管理、自心來自充份的準備)之外,役男在實務工作上的輔導技巧尤其關係著追蹤輔導中輟生的成效,以下僅就台北縣役男夥伴的輔導經驗,簡單地提出十個輔導技巧要項提供參考:
1、語言敏銳度
輔導技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語言的敏銳度,正確的語詞表達和修辭,有助於關係的建立,敏銳的訊息接收和觀察力對於掌握孩子言行背後不明顯的意欲同樣有幫助。
2、說服技巧
輔導員多面向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可以培俱靈巧的說服技巧,孩子不會喜歡老師說教的,好的說服技巧可以協助教師、輔導員澄清、改變個案的價值觀、言行習慣。
3、楷模認同
年紀、思考、成長環境相近,是役男在中輟生輔導工作上的一大優勢,因此在輔導工作上,役男應善用此一利基,除了易於與個案學生建立較有效益的輔導關係外,此一階段的青少年尋求偶像、楷模認同的心理也有助於役男在個案心裡的形象塑造,透過與大哥哥無異的役男,一些價值觀、行為規範、生活願景、人格特質更容易植入孩子的心裡。因此役男在輔導中輟生的期間,應隨銘記個人應有的正向角色和特質,這一些會在我們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發揮身教、潛在教育的影響。
4、不論斷
輔導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論斷」,論斷孩子會讓孩子不信任我們。孩子有狀況、有問題了,首務不是去論斷誰對誰錯、哪裡對哪裡錯,而是去瞭解孩子為什麼做了這件事,不是去責問他為什麼做錯。當我們可以不去論斷,可以去把發生的事非放下,去聽聽他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他才會放下防禦、看到我們的用心和優點。
5、正向詮釋
中輟生或是行為偏差的學生,對生活周遭人事務往往充滿不信任或是負向思考,對他們來說,老師的提醒可能是「找他麻煩」,老師的處罰可能是「衝著他來的」,學校裡老師、家裡爸媽的關心和著急,對他們而言是囉嗦、嘮叨,因此做為師生、親子間緩衝(橋樑)角色的役男應該陪著這群孩子去詮釋他們生活中所碰到的事件,幫他們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問題,像是遲到、寫作業、髮禁、服儀、抽菸、跳將、吃檳榔…,當孩子做了發生了上面這些狀況,師長一定會有所處遇,然後造成彼此間關係的對立甚至衝突,但是適時地陪孩子用正向角度去詮釋這些事,可以讓孩子較平靜、或欣然地接受處罰,同時也引導他們去瞭解師長的處遇和用心。
6、傾聽
我們要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我們必須先懂得把已經發生而無可改變的事實擱在一邊,才能平心靜氣地不去論斷孩子的作為,孩子才會信任我們,我們才有可能看到、聽到片面狀況背後真正的原因。除了敏銳的表達和言說技巧,傾聽時的溫柔而「與你同在」的眼神和容易感動的表情、同理心,是必要的輔導技巧。傾聽不是只有聽他在說什麼,不只是為了聽出他的破綻,傾聽是得到孩子信任的第一步。
7、信任
對於孩子,我們常常是不信任的,在輔導關係裡,信任是很好的潤滑劑,有時候即便我們清楚地知道孩子瞞著我們、甚至是欺騙我們,輔導員還是寧可選擇告訴他們「我相信你」。孩子為什麼要瞞我們?為什麼要欺騙我們,問題的關鍵在於他擔心我們的生氣、處罰,在於他不信任我們可以好好聽他說明他為什麼這樣做,在於他不相信我們會認可他的言行作為,這是失敗的輔導關係。當孩子做了一件我們不認可的事,這已經是一個「×」了,如果因為孩子對我們的不信任而瞞騙了我們,那麼這又是第二個「×」,因此我們寧可讓孩子信任我們對他是信任的,讓他知道我們對於他已經犯的錯是可以接受的、是不會生氣的,輔導不是只為了要讓孩子不再犯錯,更重要的是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可以掌握到孩子的狀況。此外相信孩子,有時候也是給孩子一個下台階。
8、誠實
誠實不僅是不欺瞞,同時也是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動,輔導不是彼此去算計、去猜測彼此的立場,去想方設法地要讓孩子符合學校的規範,輔導同時也是人與人真誠對待的過程,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不需要為了拉近彼此距離而強作融入他們的次文化中,輔導員就是輔導者的身份,而不是朋友,在輔導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很真誠地讓個案知道我們對他的期待,可以很真誠地和以一個期待者的角色去和他互動,我相信這些孩子並不缺乏朋友同儕,他們更需要的往往是一個真誠支持並了解他們的長者、一個憧憬的楷模。
9、有系統地洗腦
我們不能去期待一次、兩次的晤談或諮商就能讓孩子回到學校來,就能解決孩子就學或生活適應的問題,就能讓孩子不再犯錯。我們期待孩子有的觀念、是非價值,是要一次又一次並且有系統地重複,這次犯錯,講一次,下次再犯,再講一次,我們必須接受孩子可能不斷地犯錯,不厭其煩地給孩子下一次機會,不斷地一次又一次跟孩子作價值和是非的澄清。
10、美的經驗
「美的經驗」在我們的教育裡、生活裡一直是長期缺位的。「三重、蘆洲、五股,就是出陳進興的地方,所有人都應該對出陳進興要負責任,為什麼他出在那個區。那個區隨便下下雨就淹水,都是鐵皮屋子,做黑手的孩子,中學後不能升學的到那個地方去,他們到底生活裡有甚麼東西,我敢跟他談美這個字嗎?我自己都覺得很慚愧…」蔣勳在一篇談美的文章裡這樣說。學校的課程不乏美術課,但專業的美術教育並不等於美的教育,我們專業的藝術家絕對不會比西方少,但我們的城市是著名的醜。其實美是對自己生命價值一種很清晰的選擇,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種生命力的啟發,或是自己的自信。美是生命裡可以留下來的東西,是記憶,是感謝,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些動西不會美。我們很少會去陪我們的孩子去觀察一片葉子,為什麼樹葉會有這麼美的葉尖?在幾意年當中有多少樹葉都腐爛掉,它才學會要形成這個形狀?那片葉子的形狀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淘汰,是經過了無數苦難,一直腐爛一直腐爛,最後找到它的形狀。當孩子去撿起、凝視一片落葉時,他也會想到他自己也是一個最完美的形式。我們的孩子常常不懂得愛、美,那是因為他們的生命裡太缺乏美的經驗,役男夥伴在追蹤輔導中輟的孩子時,應該要多充實個人美學的專業知能、多培養個人敏銳的生活美學,時時涵養自己關於美與愛與溫柔的性格,在互動裡帶給孩子多一些被溫柔對待的經驗。
役男參與中輟生輔導工作,除了在角色知覺上應充足認知役男工作任務(降低中輟生人數、健全中輟輔導機制)、定位自我角色(發現者、評估者、協調者、陪伴者、楷模者、分析者)、培養輔導特質(觀念、敏銳、同情、溫柔、接受、陪伴、正向思考、耐心、堅持、用心)、落實情緒管理(寬透人生價值信念、享受「淡」的精采、知道自己的堅持在哪裡、善用心智管理、自心來自充份的準備)之外,役男在實務工作上的輔導技巧尤其關係著追蹤輔導中輟生的成效,以下僅就台北縣役男夥伴的輔導經驗,簡單地提出十個輔導技巧要項提供參考:
1、語言敏銳度
輔導技巧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語言的敏銳度,正確的語詞表達和修辭,有助於關係的建立,敏銳的訊息接收和觀察力對於掌握孩子言行背後不明顯的意欲同樣有幫助。
2、說服技巧
輔導員多面向的生活經驗和閱讀,可以培俱靈巧的說服技巧,孩子不會喜歡老師說教的,好的說服技巧可以協助教師、輔導員澄清、改變個案的價值觀、言行習慣。
3、楷模認同
年紀、思考、成長環境相近,是役男在中輟生輔導工作上的一大優勢,因此在輔導工作上,役男應善用此一利基,除了易於與個案學生建立較有效益的輔導關係外,此一階段的青少年尋求偶像、楷模認同的心理也有助於役男在個案心裡的形象塑造,透過與大哥哥無異的役男,一些價值觀、行為規範、生活願景、人格特質更容易植入孩子的心裡。因此役男在輔導中輟生的期間,應隨銘記個人應有的正向角色和特質,這一些會在我們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發揮身教、潛在教育的影響。
4、不論斷
輔導過程中很重要的一點是「不論斷」,論斷孩子會讓孩子不信任我們。孩子有狀況、有問題了,首務不是去論斷誰對誰錯、哪裡對哪裡錯,而是去瞭解孩子為什麼做了這件事,不是去責問他為什麼做錯。當我們可以不去論斷,可以去把發生的事非放下,去聽聽他為什麼做這樣的選擇,他才會放下防禦、看到我們的用心和優點。
5、正向詮釋
中輟生或是行為偏差的學生,對生活周遭人事務往往充滿不信任或是負向思考,對他們來說,老師的提醒可能是「找他麻煩」,老師的處罰可能是「衝著他來的」,學校裡老師、家裡爸媽的關心和著急,對他們而言是囉嗦、嘮叨,因此做為師生、親子間緩衝(橋樑)角色的役男應該陪著這群孩子去詮釋他們生活中所碰到的事件,幫他們用正面的角度去看問題,像是遲到、寫作業、髮禁、服儀、抽菸、跳將、吃檳榔…,當孩子做了發生了上面這些狀況,師長一定會有所處遇,然後造成彼此間關係的對立甚至衝突,但是適時地陪孩子用正向角度去詮釋這些事,可以讓孩子較平靜、或欣然地接受處罰,同時也引導他們去瞭解師長的處遇和用心。
6、傾聽
我們要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我們必須先懂得把已經發生而無可改變的事實擱在一邊,才能平心靜氣地不去論斷孩子的作為,孩子才會信任我們,我們才有可能看到、聽到片面狀況背後真正的原因。除了敏銳的表達和言說技巧,傾聽時的溫柔而「與你同在」的眼神和容易感動的表情、同理心,是必要的輔導技巧。傾聽不是只有聽他在說什麼,不只是為了聽出他的破綻,傾聽是得到孩子信任的第一步。
7、信任
對於孩子,我們常常是不信任的,在輔導關係裡,信任是很好的潤滑劑,有時候即便我們清楚地知道孩子瞞著我們、甚至是欺騙我們,輔導員還是寧可選擇告訴他們「我相信你」。孩子為什麼要瞞我們?為什麼要欺騙我們,問題的關鍵在於他擔心我們的生氣、處罰,在於他不信任我們可以好好聽他說明他為什麼這樣做,在於他不相信我們會認可他的言行作為,這是失敗的輔導關係。當孩子做了一件我們不認可的事,這已經是一個「×」了,如果因為孩子對我們的不信任而瞞騙了我們,那麼這又是第二個「×」,因此我們寧可讓孩子信任我們對他是信任的,讓他知道我們對於他已經犯的錯是可以接受的、是不會生氣的,輔導不是只為了要讓孩子不再犯錯,更重要的是當孩子犯錯時,我們可以掌握到孩子的狀況。此外相信孩子,有時候也是給孩子一個下台階。
8、誠實
誠實不僅是不欺瞞,同時也是真誠地表達出自己的感動,輔導不是彼此去算計、去猜測彼此的立場,去想方設法地要讓孩子符合學校的規範,輔導同時也是人與人真誠對待的過程,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不需要為了拉近彼此距離而強作融入他們的次文化中,輔導員就是輔導者的身份,而不是朋友,在輔導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很真誠地讓個案知道我們對他的期待,可以很真誠地和以一個期待者的角色去和他互動,我相信這些孩子並不缺乏朋友同儕,他們更需要的往往是一個真誠支持並了解他們的長者、一個憧憬的楷模。
9、有系統地洗腦
我們不能去期待一次、兩次的晤談或諮商就能讓孩子回到學校來,就能解決孩子就學或生活適應的問題,就能讓孩子不再犯錯。我們期待孩子有的觀念、是非價值,是要一次又一次並且有系統地重複,這次犯錯,講一次,下次再犯,再講一次,我們必須接受孩子可能不斷地犯錯,不厭其煩地給孩子下一次機會,不斷地一次又一次跟孩子作價值和是非的澄清。
10、美的經驗
「美的經驗」在我們的教育裡、生活裡一直是長期缺位的。「三重、蘆洲、五股,就是出陳進興的地方,所有人都應該對出陳進興要負責任,為什麼他出在那個區。那個區隨便下下雨就淹水,都是鐵皮屋子,做黑手的孩子,中學後不能升學的到那個地方去,他們到底生活裡有甚麼東西,我敢跟他談美這個字嗎?我自己都覺得很慚愧…」蔣勳在一篇談美的文章裡這樣說。學校的課程不乏美術課,但專業的美術教育並不等於美的教育,我們專業的藝術家絕對不會比西方少,但我們的城市是著名的醜。其實美是對自己生命價值一種很清晰的選擇,美有很大一部分是一種生命力的啟發,或是自己的自信。美是生命裡可以留下來的東西,是記憶,是感謝,是很多的懷念,沒有這些動西不會美。我們很少會去陪我們的孩子去觀察一片葉子,為什麼樹葉會有這麼美的葉尖?在幾意年當中有多少樹葉都腐爛掉,它才學會要形成這個形狀?那片葉子的形狀是經過了無數次的淘汰,是經過了無數苦難,一直腐爛一直腐爛,最後找到它的形狀。當孩子去撿起、凝視一片落葉時,他也會想到他自己也是一個最完美的形式。我們的孩子常常不懂得愛、美,那是因為他們的生命裡太缺乏美的經驗,役男夥伴在追蹤輔導中輟的孩子時,應該要多充實個人美學的專業知能、多培養個人敏銳的生活美學,時時涵養自己關於美與愛與溫柔的性格,在互動裡帶給孩子多一些被溫柔對待的經驗。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六)個案評估問題判斷
(一)個案評估、問題判斷
役男在學校執行中輟輔導工作,面對的中輟學生或輔導個案往往十數位以上,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不一,輔導員必須在與個案初步建立關係之後,掌握、了解個案的問題背景,在必要時與輔導處老師、導師等相關人員,討論輔導方向,評估個案問題的輕重緩急。個案評估大致可以從下面四個面向來進行:
1、就個案而言:
(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個案是否具備病識感)
觀察個案在校適應問題是否起因於生理、心理因素,若為特殊個案,役男應將個案轉介輔導組或其他醫療、社福、社工系統進行輔導安置。
2、就家庭而言:
(1)家庭結構
(2)經濟狀況
(3)親子關係
(4)親職功能
役男在評估個案時,應盡早透過電訪、家訪個案家長,或與相關家庭成員、重要他人聯繫,充份掌握個案的家庭結構、經濟狀況、親持關係、親職功能的資訊,以期釐清個案行為或心理偏危原因,並擬定適性輔導策略、引入其他資源。
3、就學校而言:
(1)師生關係
(2)人際互動
(3)學力基礎
許多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上適應問題,除了個別身心特質、家庭因素之外,在學校裡與老師、同儕的互動也是影響關鍵,此外中輟邊緣或是中輟的孩子在國中學業的基礎上大大落後其他同年齡的學生,甚至孩子過去的學習歷程、在校行為紀錄可以追蹤至小學時,而這些訊息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並作為輔導員提供個案適切資源的參考。
4、就社會而言:
(1)地域文化
(2)環境趨潮
近十年來的臺灣在社會政治環境、科技、經濟、文教、城鄉發展…等各方面俱有大幅的改變,不斷地在衝擊我們傳統對子女的教養方式,臺灣社會對於親職教育、家庭功能的宣導,對於家長的再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學校、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趨弱,取而代之的是隨著傳播媒體24小時發送、隨著多元出版、豐富聲光感官娛樂而「花開遍地」的青少年次文化,所以輔導人員一方面應掌握服勤學校所處社區的地域文化,如宮廟的官將文化、幫派問題、文教資源…,一方面應瞭解臺灣目前流行文化及社會結構、趨勢的發展和影響,這些對認識青少年的思維和其言行脈絡有很大的助益。
役男在學校執行中輟輔導工作,面對的中輟學生或輔導個案往往十數位以上,每一個學生的情況不一,輔導員必須在與個案初步建立關係之後,掌握、了解個案的問題背景,在必要時與輔導處老師、導師等相關人員,討論輔導方向,評估個案問題的輕重緩急。個案評估大致可以從下面四個面向來進行:
1、就個案而言:
(1)生理因素
(2)心理因素 (個案是否具備病識感)
觀察個案在校適應問題是否起因於生理、心理因素,若為特殊個案,役男應將個案轉介輔導組或其他醫療、社福、社工系統進行輔導安置。
2、就家庭而言:
(1)家庭結構
(2)經濟狀況
(3)親子關係
(4)親職功能
役男在評估個案時,應盡早透過電訪、家訪個案家長,或與相關家庭成員、重要他人聯繫,充份掌握個案的家庭結構、經濟狀況、親持關係、親職功能的資訊,以期釐清個案行為或心理偏危原因,並擬定適性輔導策略、引入其他資源。
3、就學校而言:
(1)師生關係
(2)人際互動
(3)學力基礎
許多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上適應問題,除了個別身心特質、家庭因素之外,在學校裡與老師、同儕的互動也是影響關鍵,此外中輟邊緣或是中輟的孩子在國中學業的基礎上大大落後其他同年齡的學生,甚至孩子過去的學習歷程、在校行為紀錄可以追蹤至小學時,而這些訊息有助於我們了解孩子,並作為輔導員提供個案適切資源的參考。
4、就社會而言:
(1)地域文化
(2)環境趨潮
近十年來的臺灣在社會政治環境、科技、經濟、文教、城鄉發展…等各方面俱有大幅的改變,不斷地在衝擊我們傳統對子女的教養方式,臺灣社會對於親職教育、家庭功能的宣導,對於家長的再教育普遍不足,因此學校、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力趨弱,取而代之的是隨著傳播媒體24小時發送、隨著多元出版、豐富聲光感官娛樂而「花開遍地」的青少年次文化,所以輔導人員一方面應掌握服勤學校所處社區的地域文化,如宮廟的官將文化、幫派問題、文教資源…,一方面應瞭解臺灣目前流行文化及社會結構、趨勢的發展和影響,這些對認識青少年的思維和其言行脈絡有很大的助益。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五)輔導者的情緒管理
(五)情緒管理
1、寬透的人生價值信念。
不論是輔導員或教師,都應該有寬透的人生價值信念,在輔導或是教學工作裡,學生來來去去,我們走入這些孩子的生命歷程和經驗裡,跟他們一起面對生命裡的困厄、扭曲的人性,和他們一起痛,和他們一起難過,也和他們一樣感覺得到無助和沉重,輔導對孩子的影響不會只是一時的,但是我們終究會淡出孩子的生活,我們只是他們這個階段的貴人、守護者,甚或只能夠是在一旁守候著的、等著在他摔落時撐住他的一張安全網。有些孩子在我們眼前、照顧下成長,那些仍躓踣的孩子也總將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繼續走完自己的路,輔導員和教師必須有寬廣、透見的人生信念,我們可以因為寬廣的視野而不那麼心胸窄隘,可以因為透見而少一些焦慮、多一些等候的耐心。
2、享受「淡」的精采。
「回甘不是單純的甜味,而是人生經驗的變化」─蔣勳
我覺得每個人都該要去讀一讀蘇軾的生平,從得意忘形到無目的的清涼人生,從下放落難到「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去了解為什麼蘇軾的生命有一種包容,有一種力量。
蘇軾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因為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得意的。但因為政治不斷被下放,後來經朋友幫忙才在一個軍營靠東邊的地種田、寫詩,所以就改名叫蘇東坡。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慢慢地從落難時「大江東去,浪掏盡」慨嘆,到「倚杖聽江聲」、「自喜漸不為人知」,所以這個「淡」是你經歷酸、甜、苦、辣、鹹以後「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回甘的滋味,好像沒味道,卻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
輔導的歷程漫長而且經常充滿挫折,我們必須落實到找回自己的自信和定位,而不是在輔導工作上的成敗,或是在工作裡所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要覺得輔導、教學這個角色是我自的選擇,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對於輔導這個工作、這個專業,要會享受,但不是用功利和成敗去看。
3、知道你自己的堅持在哪裡。
役男在中輟生輔導工作上因角色定位而有一些限制,同時輔導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守候著孩子陪他成長,也被期待能將學校的中輟生人數降低,在許多役男夥伴的經驗裡,我們經常面對的是許多兩難的問題。孩子可能願意來學校,卻不願意上課;孩子可能願意上課,老師卻希望他請長假;孩子可能可以進班上,但他卻完全不具備學習能力;孩子可能已經在外縣市、孩子的家庭結構複雜…,這一些不見得都是我們在中輟復學工作上努力就可以獲得解決的。而我們工作倫理的堅持和標準在哪裡?
面對學校其它行政處室、面對導師和任課教師、面對學生、面對輔導主任和校長、面對教育局和校外會的長官,當我們的中輟輔導工作窒礙難行或立場不同時,如何去和他們溝通,我們在輔導、教育工作上的堅持在哪裡?
其實,符合孩子當下最大利益,就是我們最核心也是最底限的堅持。只有知道自中輟輔導工作上應該要堅持甚麼,我們才能夠說服自己去抗壓,才能夠讓自己溫柔且堅定地在衝突和溝通裡站穩,減少猶疑不安。
4、自信來自於充份的準備。
最好的情緒管理來自於個人對自己生活和生命價值的自信,一個人自信,才能勇於任事、解決所碰到的問題,但我們怎麼樣才會有有自信?自信來自於充份的準備,但輔導員在輔導工作上的準備,不是只有輔導和教學專業,在生活領域上更要廣闊,因為中輟生輔導的本質是人格的形塑,孩子在生活會碰到的問題不會是單元、單一,人格的形塑也不會是單方面的,我們要如何自信地面對孩子、家長、導師,跟他們堅定地溝通,而這一些輔導的觀念、技巧、特質都根植於我們平時在廣泛領域的準備和充實。
5、善用心智管理(Mind Manager):跳躍式思維分層分類管理。
自信來自於充份的準備,而除了多面向跨領域的準備外,準備還需要方法。心智圖法有幾個特點:跳躍式、分層、分類,這有助於去捕捉、釐清、條列我們的思考,並呈現問題清楚的脈絡。
1、寬透的人生價值信念。
不論是輔導員或教師,都應該有寬透的人生價值信念,在輔導或是教學工作裡,學生來來去去,我們走入這些孩子的生命歷程和經驗裡,跟他們一起面對生命裡的困厄、扭曲的人性,和他們一起痛,和他們一起難過,也和他們一樣感覺得到無助和沉重,輔導對孩子的影響不會只是一時的,但是我們終究會淡出孩子的生活,我們只是他們這個階段的貴人、守護者,甚或只能夠是在一旁守候著的、等著在他摔落時撐住他的一張安全網。有些孩子在我們眼前、照顧下成長,那些仍躓踣的孩子也總將會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繼續走完自己的路,輔導員和教師必須有寬廣、透見的人生信念,我們可以因為寬廣的視野而不那麼心胸窄隘,可以因為透見而少一些焦慮、多一些等候的耐心。
2、享受「淡」的精采。
「回甘不是單純的甜味,而是人生經驗的變化」─蔣勳
我覺得每個人都該要去讀一讀蘇軾的生平,從得意忘形到無目的的清涼人生,從下放落難到「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去了解為什麼蘇軾的生命有一種包容,有一種力量。
蘇軾原來是一個翰林大學士,因為是一個才子,才子總是很得意的。但因為政治不斷被下放,後來經朋友幫忙才在一個軍營靠東邊的地種田、寫詩,所以就改名叫蘇東坡。蘇軾變成了蘇東坡後,他覺得醜都可以是美,開始欣賞不同的東西,慢慢地從落難時「大江東去,浪掏盡」慨嘆,到「倚杖聽江聲」、「自喜漸不為人知」,所以這個「淡」是你經歷酸、甜、苦、辣、鹹以後「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回甘的滋味,好像沒味道,卻是生命中最深的味覺。
輔導的歷程漫長而且經常充滿挫折,我們必須落實到找回自己的自信和定位,而不是在輔導工作上的成敗,或是在工作裡所扮演的任何一個角色,要覺得輔導、教學這個角色是我自的選擇,是我自己要做的,所以對於輔導這個工作、這個專業,要會享受,但不是用功利和成敗去看。
3、知道你自己的堅持在哪裡。
役男在中輟生輔導工作上因角色定位而有一些限制,同時輔導工作的目的不僅僅是守候著孩子陪他成長,也被期待能將學校的中輟生人數降低,在許多役男夥伴的經驗裡,我們經常面對的是許多兩難的問題。孩子可能願意來學校,卻不願意上課;孩子可能願意上課,老師卻希望他請長假;孩子可能可以進班上,但他卻完全不具備學習能力;孩子可能已經在外縣市、孩子的家庭結構複雜…,這一些不見得都是我們在中輟復學工作上努力就可以獲得解決的。而我們工作倫理的堅持和標準在哪裡?
面對學校其它行政處室、面對導師和任課教師、面對學生、面對輔導主任和校長、面對教育局和校外會的長官,當我們的中輟輔導工作窒礙難行或立場不同時,如何去和他們溝通,我們在輔導、教育工作上的堅持在哪裡?
其實,符合孩子當下最大利益,就是我們最核心也是最底限的堅持。只有知道自中輟輔導工作上應該要堅持甚麼,我們才能夠說服自己去抗壓,才能夠讓自己溫柔且堅定地在衝突和溝通裡站穩,減少猶疑不安。
4、自信來自於充份的準備。
最好的情緒管理來自於個人對自己生活和生命價值的自信,一個人自信,才能勇於任事、解決所碰到的問題,但我們怎麼樣才會有有自信?自信來自於充份的準備,但輔導員在輔導工作上的準備,不是只有輔導和教學專業,在生活領域上更要廣闊,因為中輟生輔導的本質是人格的形塑,孩子在生活會碰到的問題不會是單元、單一,人格的形塑也不會是單方面的,我們要如何自信地面對孩子、家長、導師,跟他們堅定地溝通,而這一些輔導的觀念、技巧、特質都根植於我們平時在廣泛領域的準備和充實。
5、善用心智管理(Mind Manager):跳躍式思維分層分類管理。
自信來自於充份的準備,而除了多面向跨領域的準備外,準備還需要方法。心智圖法有幾個特點:跳躍式、分層、分類,這有助於去捕捉、釐清、條列我們的思考,並呈現問題清楚的脈絡。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四)輔導者的輔導觀念
(四)輔導觀念
輔導中輟生的經驗中,最令人感到挫敗的是孩子的沒有進步。輔導並不能保證孩子問題的解決,也不能保證孩子行為有立即的改善,輔導的目的和眼光常常是放在很久的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在我們結束了和個案的輔導關係時,我們還是看不到他的改變,這樣的挫折讓人沮喪無力、讓人著急,更讓人覺得想要放棄和懷疑輔導作為的效果。在這裡有幾個輔導觀念可以和大家分享,這些觀念一方面讓我們認知到我們所擔負的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讓我們去反思我們的輔導過程和作為,同時幫助我們釐清別人或我們自己的疑慮,讓我們更加堅定地在輔導工作上堅持下去。
1、「中輟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會也沒有能力離開社區、離開這塊土地」
隨著數位資訊、網路遊戲、青少年次文化、教育落差等現象的衍遷,中輟生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同時伴隨著隔代教養、單親家庭、雙薪家庭、外籍新娘、外勞看顧……,中輟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多,中輟生的教育問題若不能夠在現在及時尋求解決之道,未來台灣在人口極速老化、新生兒遽降的社會結構丕變下,中輟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和衝擊也會更大。中輟的孩子他們會一直留在原生的社區、留在這個社會,他們不會甚至沒有能力離開這塊土地,他們的問題就是我們未來社會的問題,而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原因。
2、「有效的教學是最好的輔導」
我們相信沒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會自願離開教室、離開學校、離開他的同儕,當一個孩子中輟,我們要去釐清他的中輟是因為對學校的課業沒有興趣了,還是他的家庭或他的生活發生甚麼重大事件?如果孩子的離開是因為他在學習上的挫折或是成就低落,那麼,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檢視我們的教學,有效的教學會讓每一個孩子覺得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角,而不是被忽視在教室裡的客人,當孩子在學習上有成就、有笑容,他不會選擇離開這堂課、離開教室。每一個輟學的孩子都不是主動離開學校的,這是我們看他們時,心裡應該有的認識。
3、「輔導孩子的三個認知:建立關係、提供舞台、給他願景」
大部分中輟的孩子往往在學校和老師沒有好的互動關係、沒有太多成功的經驗、對未來茫然無知。學校裡如果有一、兩個人是可以和這個孩子建立好的關係;如果在學校裡多一些選替教學方案,或是多元的學習評量讓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舞台和被肯定的經驗;如果有人願意無時不刻地帶他去看這個世界有多大,讓他有機會在多如繁星的願景裡找到一個他自己能夠實現的夢想(或是小小的希望),並且有人能夠在他不知道如何前行時,一一地告訴他每一步、每一步怎麼走的話,這些孩子是不會離開學校而中輟的。
4、「讓孩子不會躲你,讓孩子在需要幫助時會來找你」
一次的輔導無法保證孩子下次不會再一次中輟,孩子「復學」是我們輔導最後的目標之一,但在輔導工作上我們更亟需達成的是「信任」,當孩子信賴我們,我們就更能掌握他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就有更多的機會和契機來影響他,孩子的問題不會是只有一個面向造成的,孩子也不會突然就改變,我們不期待孩子沒有碰到問題、製造問題,但我們的輔導應該建立他與我們的關係,讓他願意找我們解決。
5、「輔導過程中孩子反抗的不是輔導員,而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抗」
剛開始建立輔導關係時,個案面對我們的態度經常是他過去與其他大人互動經驗的延續,當孩子越反抗、越防衛、越有敵意,我們應該想到他過去經驗中可能被怎麼樣地脅迫和「暴力」(言語、情緒上的暴力)對待,這樣才能放下我們主觀的情緒,讓輔導關係能夠建立。
6、「每個人自有其包袱,不要去背負別人的包袱」
輔導的時候,有時難免覺得無力、生氣,有時難免面對孩子時會有情緒,但就像是兩個人吵架一樣,對方罵你,但我可以選擇不回罵,他有情緒那是他的包袱,但我們可以選擇是不是要跟他吵起來。一方面我們教導我們的孩子這樣去看他的問題(例如:上課很無趣可能是教師的教法問題,但學生還是得學習,選擇蹺課等於是把教師不會教的他的包袱攬到自己身上來,教師教不好是他的問題,學生可以選擇去面對這個問題或是逃避這個問題,而逃避只是增加自己的包袱而已)。
孩子的問題永遠是他的問題,不會是我們輔導員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受到孩子問題的影響,輔導經常是一個充滿挫折和沮喪無力的線性歷程,一旦受到工作上的沮喪影響,我們很難再正向而樂觀地繼續輔導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滿、接受輔導的有限,然後放下它,畢竟那是孩子他生命的包袱,不是我的。
7、「接納他的缺點,他才會看到我們的優點」
中輟的孩子在行為常規、言語習慣上大部份是負面的,因此在一開始的輔導工作上,輔導員必須瞭解,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去接受孩子的這一些不完善。輔導關係的建立,是從接納和體諒開始的,當我們能夠接納他的缺點,瞭解孩子為什麼有這些和大部分人不同的言行,孩子才會放下防備,才有可能願意去聽一聽我們說些甚麼、看到我們的優點,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心空出來一些些開始改變。
8、「寧可孩子虧欠我們,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們虧欠他」
孩子常常會說:「你們大人都一樣…」,在親職教育不落實、教師輔導知能薄弱、成人世界現實等環境下,孩子們的成長經驗經常是充滿不信任,也不被信任的,目前這個不成熟的社會總是給孩子覺得虧欠的感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犯錯、無知、不成熟、不懂事…是應該要被容許的,寧可讓孩子虧欠我們許多,但我們不希望讓孩子感覺到一絲一毫被虧待的感覺,因為孩子心裡這一些被虧欠的經驗和感受,會讓他們日後對社會不信任,對人不信任。
9、「用信賴來換信賴,用愛來換愛」
有時候我們寧可相信孩子一時出於不信任而講的謊言,來換取孩子對我們的不信任;有時我們寧可「熱臉貼冷屁股」地東一句叮嚀、西一句提醒來關心中輟孩子的衣食住行,讓孩子感受得到我們對他的那種「非條件交換式」的愛,我們不因為「你要乖」、「你不可以做這個、做那個」才愛他,我們愛他是因為他是個孩子,他還在不斷的犯錯中成長與學習,我們愛他並不是因為他不犯錯,而是因為我們接受他人性的那一面,並且願意給他時間、等他並陪著他長大,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喚起孩子對我們真誠的信任和愛。
10、「如果你的愛不能激起對方愛的回應,那麼你的愛是無能的」
「愛」不是一切,「愛」不是就代表正確的。爸爸媽媽常會說:「這是為了你好」,老師常會說:「這是為了你好,你以後就會懂」,當我們盡了很多的努力後,我們對孩子會有很多的期待,父母從孩子還在肚子裡、襁褓裡就開始期待孩子,從選生辰、取名字…就注入了深刻的期許和愛,老師在一遍又一遍的教學和提醒裡一次又一次地期待孩子懂事,但「愛」不是一切的正檔性的藉口,我們必須知道如果我們的愛不能夠讓孩子心裡有感動,如果我們的愛不能夠相對地激起孩子對我們真的愛和了解,那麼我們再多的愛也都只是我們無能的藉口。我們必須時時去檢視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這愛不能夠正確而清楚地讓孩子感動,那麼這愛是失敗的,我們不能去責怪孩子不懂事,因為是我們愛錯方法了,是我們愛得不夠有效益。
輔導中輟生的經驗中,最令人感到挫敗的是孩子的沒有進步。輔導並不能保證孩子問題的解決,也不能保證孩子行為有立即的改善,輔導的目的和眼光常常是放在很久的一段時間之後,可能在我們結束了和個案的輔導關係時,我們還是看不到他的改變,這樣的挫折讓人沮喪無力、讓人著急,更讓人覺得想要放棄和懷疑輔導作為的效果。在這裡有幾個輔導觀念可以和大家分享,這些觀念一方面讓我們認知到我們所擔負的工作的重要性,一方面讓我們去反思我們的輔導過程和作為,同時幫助我們釐清別人或我們自己的疑慮,讓我們更加堅定地在輔導工作上堅持下去。
1、「中輟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會也沒有能力離開社區、離開這塊土地」
隨著數位資訊、網路遊戲、青少年次文化、教育落差等現象的衍遷,中輟生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同時伴隨著隔代教養、單親家庭、雙薪家庭、外籍新娘、外勞看顧……,中輟的孩子也會越來越多,中輟生的教育問題若不能夠在現在及時尋求解決之道,未來台灣在人口極速老化、新生兒遽降的社會結構丕變下,中輟問題所造成的影響和衝擊也會更大。中輟的孩子他們會一直留在原生的社區、留在這個社會,他們不會甚至沒有能力離開這塊土地,他們的問題就是我們未來社會的問題,而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嚴肅面對的原因。
2、「有效的教學是最好的輔導」
我們相信沒有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會自願離開教室、離開學校、離開他的同儕,當一個孩子中輟,我們要去釐清他的中輟是因為對學校的課業沒有興趣了,還是他的家庭或他的生活發生甚麼重大事件?如果孩子的離開是因為他在學習上的挫折或是成就低落,那麼,我們應該回過頭來檢視我們的教學,有效的教學會讓每一個孩子覺得自己是學習過程中的主角,而不是被忽視在教室裡的客人,當孩子在學習上有成就、有笑容,他不會選擇離開這堂課、離開教室。每一個輟學的孩子都不是主動離開學校的,這是我們看他們時,心裡應該有的認識。
3、「輔導孩子的三個認知:建立關係、提供舞台、給他願景」
大部分中輟的孩子往往在學校和老師沒有好的互動關係、沒有太多成功的經驗、對未來茫然無知。學校裡如果有一、兩個人是可以和這個孩子建立好的關係;如果在學校裡多一些選替教學方案,或是多元的學習評量讓每個孩子都有不同的舞台和被肯定的經驗;如果有人願意無時不刻地帶他去看這個世界有多大,讓他有機會在多如繁星的願景裡找到一個他自己能夠實現的夢想(或是小小的希望),並且有人能夠在他不知道如何前行時,一一地告訴他每一步、每一步怎麼走的話,這些孩子是不會離開學校而中輟的。
4、「讓孩子不會躲你,讓孩子在需要幫助時會來找你」
一次的輔導無法保證孩子下次不會再一次中輟,孩子「復學」是我們輔導最後的目標之一,但在輔導工作上我們更亟需達成的是「信任」,當孩子信賴我們,我們就更能掌握他學習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就有更多的機會和契機來影響他,孩子的問題不會是只有一個面向造成的,孩子也不會突然就改變,我們不期待孩子沒有碰到問題、製造問題,但我們的輔導應該建立他與我們的關係,讓他願意找我們解決。
5、「輔導過程中孩子反抗的不是輔導員,而是對過去經驗的反抗」
剛開始建立輔導關係時,個案面對我們的態度經常是他過去與其他大人互動經驗的延續,當孩子越反抗、越防衛、越有敵意,我們應該想到他過去經驗中可能被怎麼樣地脅迫和「暴力」(言語、情緒上的暴力)對待,這樣才能放下我們主觀的情緒,讓輔導關係能夠建立。
6、「每個人自有其包袱,不要去背負別人的包袱」
輔導的時候,有時難免覺得無力、生氣,有時難免面對孩子時會有情緒,但就像是兩個人吵架一樣,對方罵你,但我可以選擇不回罵,他有情緒那是他的包袱,但我們可以選擇是不是要跟他吵起來。一方面我們教導我們的孩子這樣去看他的問題(例如:上課很無趣可能是教師的教法問題,但學生還是得學習,選擇蹺課等於是把教師不會教的他的包袱攬到自己身上來,教師教不好是他的問題,學生可以選擇去面對這個問題或是逃避這個問題,而逃避只是增加自己的包袱而已)。
孩子的問題永遠是他的問題,不會是我們輔導員的問題,我們不應該受到孩子問題的影響,輔導經常是一個充滿挫折和沮喪無力的線性歷程,一旦受到工作上的沮喪影響,我們很難再正向而樂觀地繼續輔導孩子,接受孩子的不完滿、接受輔導的有限,然後放下它,畢竟那是孩子他生命的包袱,不是我的。
7、「接納他的缺點,他才會看到我們的優點」
中輟的孩子在行為常規、言語習慣上大部份是負面的,因此在一開始的輔導工作上,輔導員必須瞭解,也必須有心理準備去接受孩子的這一些不完善。輔導關係的建立,是從接納和體諒開始的,當我們能夠接納他的缺點,瞭解孩子為什麼有這些和大部分人不同的言行,孩子才會放下防備,才有可能願意去聽一聽我們說些甚麼、看到我們的優點,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心空出來一些些開始改變。
8、「寧可孩子虧欠我們,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們虧欠他」
孩子常常會說:「你們大人都一樣…」,在親職教育不落實、教師輔導知能薄弱、成人世界現實等環境下,孩子們的成長經驗經常是充滿不信任,也不被信任的,目前這個不成熟的社會總是給孩子覺得虧欠的感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犯錯、無知、不成熟、不懂事…是應該要被容許的,寧可讓孩子虧欠我們許多,但我們不希望讓孩子感覺到一絲一毫被虧待的感覺,因為孩子心裡這一些被虧欠的經驗和感受,會讓他們日後對社會不信任,對人不信任。
9、「用信賴來換信賴,用愛來換愛」
有時候我們寧可相信孩子一時出於不信任而講的謊言,來換取孩子對我們的不信任;有時我們寧可「熱臉貼冷屁股」地東一句叮嚀、西一句提醒來關心中輟孩子的衣食住行,讓孩子感受得到我們對他的那種「非條件交換式」的愛,我們不因為「你要乖」、「你不可以做這個、做那個」才愛他,我們愛他是因為他是個孩子,他還在不斷的犯錯中成長與學習,我們愛他並不是因為他不犯錯,而是因為我們接受他人性的那一面,並且願意給他時間、等他並陪著他長大,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喚起孩子對我們真誠的信任和愛。
10、「如果你的愛不能激起對方愛的回應,那麼你的愛是無能的」
「愛」不是一切,「愛」不是就代表正確的。爸爸媽媽常會說:「這是為了你好」,老師常會說:「這是為了你好,你以後就會懂」,當我們盡了很多的努力後,我們對孩子會有很多的期待,父母從孩子還在肚子裡、襁褓裡就開始期待孩子,從選生辰、取名字…就注入了深刻的期許和愛,老師在一遍又一遍的教學和提醒裡一次又一次地期待孩子懂事,但「愛」不是一切的正檔性的藉口,我們必須知道如果我們的愛不能夠讓孩子心裡有感動,如果我們的愛不能夠相對地激起孩子對我們真的愛和了解,那麼我們再多的愛也都只是我們無能的藉口。我們必須時時去檢視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關係,如果這愛不能夠正確而清楚地讓孩子感動,那麼這愛是失敗的,我們不能去責怪孩子不懂事,因為是我們愛錯方法了,是我們愛得不夠有效益。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三)輔導者的輔導特質
(三)輔導特質
大部分役男在服役前並沒有接受過完整的輔導知能訓練,同時我們的求學及成長歷程也多是平順的,因此在面對中輟學生的問題時,除了愛心、服務和教育的熱忱之外,輔導專業的充實和進修對役男的輔導工作是很重要的,輔導的專業知能和技巧在服役期間可以慢慢學習累積,然而當役男進到學校時就必須去處理孩子的問題,有一些輔導工作上的認知是役男首先應該要具備的,隨著輔導歷程的衍進,這些認知依次是:
1、觀念:
特質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是觀念一次又一次閃過腦海之際,不斷累積、正向增強的結果。觀念的具備先於所有的輔導特質和技巧,不論輔導員是否具備輔導的特質和技巧,輔導員一定要不斷地接觸新觀念,一定要去接觸在輔導工作上一些基本的認知,只有當觀念在輔導員的腦海裡留下印象後,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輔導員才會「有可能」跳脫過去個人的舊思維、個人的生命經驗來看孩子的困境,才會「有可能」把主觀情緒放下,然後去設想其它可行的輔導策略。觀念的具備,目的不在於讓輔導員在第一時間就接受、就改變,而在於讓這個觀念經過輔導員的腦海,一次、兩次、三次……,讓正確的輔導觀念「有機會」在輔導員輔導孩子的歷程中施展出來。
2、敏銳:
輔導員應具備敏銳的口語話術表達、觀察能力。大多數輔導員都能掌握到如何敏銳觀察的要點,但一般而言輔導員口語話術的敏銳度仍然不足。口語話術的敏銳可以再從兩個面向來看,一是敏銳的陳述能力,一是敏銳的說服技巧。
(1)敏銳的陳述能力:
在與個案諮商晤談時,輔導員在語言詞句的選用上應有高度的敏銳,因為敘述語句中就隱含了潛在輔導,語言的敘述同時也在營造建立良好輔導關係的氛圍,一樣的表達目的透過不同的陳述,影響著訊息接收者的接受度和言行反應。
(2)敏銳的說服技巧:
多數個案的價值觀、生活常規往往是混淆不清、不符校園秩序的,包括不喜歡讀書、打人、講髒話、情緒管理低落、抽菸嚼食檳榔、各種青少年次文化(飆車、刺青、穿洞、線上遊戲、網路交友……)等等,其中很多可能並不涉及法律上對不對的問題,而是一種選擇或是程度的問題,因此如何透過巧妙、敏銳的說服話術讓學生接收到好的、正確的觀念十分重要,好的話術和語言技巧可以讓個案逐漸有充分自我說服的理由來改變行為。
3、同情:
相信人有追求個人最大利益的正向意識。而中輟生在追求個人最大利益的過程中會受到個人學習能力、所處環境、生命成長歷程、所具備條件之限制,而做出侵犯他人或公眾利益的行為判斷,但那也仍然是個體追求自我利益的正向動機,因此應給予肯定、接受、理解,並帶他去瞭解此一過程,藉著增能(增強問題解決之能力)、開拓視野、詮釋環境能力的提升,來改變其行為。
4、溫柔:
當輔導員能去「同情」、肯定孩子追求個人最大利益正向意識的動機後,才能放下個人情緒去看他的問題。役男應該認知孩子對人的方式是他過去被對待經驗的反映,因此面對孩子的情緒和負面作為模式,是可以理解那不是對我們輔導員的反抗,而是呈現他過去被對待的經驗,同時更應該在輔導的過程和互動裡帶給孩子更多被溫柔對待的經驗、給他更多美和善的經驗,讓他在日後生活裡的負面而粗暴不滿的情緒和反應少一點。
5、接受:
輔導的結果常常不是顯而易見或是短期內就有成效的,學生中輟問題的背後是多面向,輔導的目的也不完全就僅僅是「復學」,可能是有階段性的,也有可能是因個案而異的,因此當孩子還不符合學校系統對他的期待時,我們還是必須去接受他不完滿的樣貌。
6、陪伴:
接受孩子在輔導歷程中的種種不完滿,接受他的犯錯,輔導不是只在期待孩子不再犯錯,而是讓孩子知道當他有困難、當他犯錯時,他應該如何面對,可以找誰一起解決,輔導過程中孩子的犯錯其實也正是輔導的切入點和時機。我們不見得是他生命中那個真正能啟示他、能幫助他的貴人,但我們最少可以不要讓之後繼續輔導孩子的人更難做。接受孩子的不完滿,然後陪伴、等待他走完這一個階段,讓他信任你,帶他增闊視野、詮釋挫折,從對你的信任到信任他人,最後增強他對自己的信心,這是我們陪伴的目的。
7、正向思考:
陪伴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輔導員應正向詮釋、澄清孩子所碰到的問題,我們雖然無法保證孩子未來道途上的平順,無法幫他清除前方的阻障,但我們可以教他看問題的方法、教他正向思考,教他看到老師責備和不諒解背後的期待和付出,教他去看到自己生命中挫折和失敗背後隱藏的磨練和希望,這些是我們可以給他、可以掌握的。
8、耐心: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犯錯、改過、犯錯、改過……,我們能夠有多少耐心去耐得住學生的「明知故犯」?能有幾次用堅定卻溫柔的語氣來告訴孩子真正的價值和是非對錯?我們能不能夠很清楚地認知道「那些,是他生命裡的困境和艱難,不是我的」而去放下我們因為他犯錯、因為我們著急而有的負面情緒,並且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給孩子無限的下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
9、堅持:
無可否認的,中輟生追蹤輔導的過程充滿壓力和挫折,壓力來自於役男自己對自身工作角色的認定、學校行政和教師、學生家長、長官對中輟人數減少的期待……,而學生一再地時輟時復、家長親職失能、教師不當管教、學校協調機制不良、輔導資源網絡缺乏、教育體制僵化……這些都讓人感到沮喪挫折,每個役男在不同學校服勤,除了在每個月的督導會議中彼此分享輔導心得之外,役男精神上的最大支持力其實還是來自於自己,只有當我們釐清、堅持個人最核心的教育價值,才有力氣去面對壓力、挫折,甚至是外界對你輔導策略的質疑,在教育服務、輔導的工作崗位上,你抓住了甚麼價值核心?你站在甚麼信念礎石之上?你堅持甚麼?只有在大量地接觸觀念、清楚地釐清價值、溫柔而堅定地堅持立場時,才能樂觀而篤定地面對這一個充滿壓力和挫折的輔導工作。
10、用心: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不會去看到一片子葉子的脈絡,不會去看到遠處房子鐵窗的樣式,常常我們在生活卻沒有真切、用心地感覺我們自己在時間流裡的每個當下的感受。當一個中輟的個案被當成一個「人」來看待,「人」的價值和尊嚴真正地被正視,而不是去看他身上的許多標籤時,或許我們才可以有更圓滿的態度來面對這群中輟孩子的難題。「用心」去處理孩子的問題,用心去陪他、去看他的犯錯,才能把輔導工作做得更貼近人性。
大部分役男在服役前並沒有接受過完整的輔導知能訓練,同時我們的求學及成長歷程也多是平順的,因此在面對中輟學生的問題時,除了愛心、服務和教育的熱忱之外,輔導專業的充實和進修對役男的輔導工作是很重要的,輔導的專業知能和技巧在服役期間可以慢慢學習累積,然而當役男進到學校時就必須去處理孩子的問題,有一些輔導工作上的認知是役男首先應該要具備的,隨著輔導歷程的衍進,這些認知依次是:
1、觀念:
特質不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是觀念一次又一次閃過腦海之際,不斷累積、正向增強的結果。觀念的具備先於所有的輔導特質和技巧,不論輔導員是否具備輔導的特質和技巧,輔導員一定要不斷地接觸新觀念,一定要去接觸在輔導工作上一些基本的認知,只有當觀念在輔導員的腦海裡留下印象後,面對孩子的問題時,輔導員才會「有可能」跳脫過去個人的舊思維、個人的生命經驗來看孩子的困境,才會「有可能」把主觀情緒放下,然後去設想其它可行的輔導策略。觀念的具備,目的不在於讓輔導員在第一時間就接受、就改變,而在於讓這個觀念經過輔導員的腦海,一次、兩次、三次……,讓正確的輔導觀念「有機會」在輔導員輔導孩子的歷程中施展出來。
2、敏銳:
輔導員應具備敏銳的口語話術表達、觀察能力。大多數輔導員都能掌握到如何敏銳觀察的要點,但一般而言輔導員口語話術的敏銳度仍然不足。口語話術的敏銳可以再從兩個面向來看,一是敏銳的陳述能力,一是敏銳的說服技巧。
(1)敏銳的陳述能力:
在與個案諮商晤談時,輔導員在語言詞句的選用上應有高度的敏銳,因為敘述語句中就隱含了潛在輔導,語言的敘述同時也在營造建立良好輔導關係的氛圍,一樣的表達目的透過不同的陳述,影響著訊息接收者的接受度和言行反應。
(2)敏銳的說服技巧:
多數個案的價值觀、生活常規往往是混淆不清、不符校園秩序的,包括不喜歡讀書、打人、講髒話、情緒管理低落、抽菸嚼食檳榔、各種青少年次文化(飆車、刺青、穿洞、線上遊戲、網路交友……)等等,其中很多可能並不涉及法律上對不對的問題,而是一種選擇或是程度的問題,因此如何透過巧妙、敏銳的說服話術讓學生接收到好的、正確的觀念十分重要,好的話術和語言技巧可以讓個案逐漸有充分自我說服的理由來改變行為。
3、同情:
相信人有追求個人最大利益的正向意識。而中輟生在追求個人最大利益的過程中會受到個人學習能力、所處環境、生命成長歷程、所具備條件之限制,而做出侵犯他人或公眾利益的行為判斷,但那也仍然是個體追求自我利益的正向動機,因此應給予肯定、接受、理解,並帶他去瞭解此一過程,藉著增能(增強問題解決之能力)、開拓視野、詮釋環境能力的提升,來改變其行為。
4、溫柔:
當輔導員能去「同情」、肯定孩子追求個人最大利益正向意識的動機後,才能放下個人情緒去看他的問題。役男應該認知孩子對人的方式是他過去被對待經驗的反映,因此面對孩子的情緒和負面作為模式,是可以理解那不是對我們輔導員的反抗,而是呈現他過去被對待的經驗,同時更應該在輔導的過程和互動裡帶給孩子更多被溫柔對待的經驗、給他更多美和善的經驗,讓他在日後生活裡的負面而粗暴不滿的情緒和反應少一點。
5、接受:
輔導的結果常常不是顯而易見或是短期內就有成效的,學生中輟問題的背後是多面向,輔導的目的也不完全就僅僅是「復學」,可能是有階段性的,也有可能是因個案而異的,因此當孩子還不符合學校系統對他的期待時,我們還是必須去接受他不完滿的樣貌。
6、陪伴:
接受孩子在輔導歷程中的種種不完滿,接受他的犯錯,輔導不是只在期待孩子不再犯錯,而是讓孩子知道當他有困難、當他犯錯時,他應該如何面對,可以找誰一起解決,輔導過程中孩子的犯錯其實也正是輔導的切入點和時機。我們不見得是他生命中那個真正能啟示他、能幫助他的貴人,但我們最少可以不要讓之後繼續輔導孩子的人更難做。接受孩子的不完滿,然後陪伴、等待他走完這一個階段,讓他信任你,帶他增闊視野、詮釋挫折,從對你的信任到信任他人,最後增強他對自己的信心,這是我們陪伴的目的。
7、正向思考:
陪伴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是,輔導員應正向詮釋、澄清孩子所碰到的問題,我們雖然無法保證孩子未來道途上的平順,無法幫他清除前方的阻障,但我們可以教他看問題的方法、教他正向思考,教他看到老師責備和不諒解背後的期待和付出,教他去看到自己生命中挫折和失敗背後隱藏的磨練和希望,這些是我們可以給他、可以掌握的。
8、耐心:
學生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斷犯錯、改過、犯錯、改過……,我們能夠有多少耐心去耐得住學生的「明知故犯」?能有幾次用堅定卻溫柔的語氣來告訴孩子真正的價值和是非對錯?我們能不能夠很清楚地認知道「那些,是他生命裡的困境和艱難,不是我的」而去放下我們因為他犯錯、因為我們著急而有的負面情緒,並且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地給孩子無限的下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
9、堅持:
無可否認的,中輟生追蹤輔導的過程充滿壓力和挫折,壓力來自於役男自己對自身工作角色的認定、學校行政和教師、學生家長、長官對中輟人數減少的期待……,而學生一再地時輟時復、家長親職失能、教師不當管教、學校協調機制不良、輔導資源網絡缺乏、教育體制僵化……這些都讓人感到沮喪挫折,每個役男在不同學校服勤,除了在每個月的督導會議中彼此分享輔導心得之外,役男精神上的最大支持力其實還是來自於自己,只有當我們釐清、堅持個人最核心的教育價值,才有力氣去面對壓力、挫折,甚至是外界對你輔導策略的質疑,在教育服務、輔導的工作崗位上,你抓住了甚麼價值核心?你站在甚麼信念礎石之上?你堅持甚麼?只有在大量地接觸觀念、清楚地釐清價值、溫柔而堅定地堅持立場時,才能樂觀而篤定地面對這一個充滿壓力和挫折的輔導工作。
10、用心:
大部分的時候我們不會去看到一片子葉子的脈絡,不會去看到遠處房子鐵窗的樣式,常常我們在生活卻沒有真切、用心地感覺我們自己在時間流裡的每個當下的感受。當一個中輟的個案被當成一個「人」來看待,「人」的價值和尊嚴真正地被正視,而不是去看他身上的許多標籤時,或許我們才可以有更圓滿的態度來面對這群中輟孩子的難題。「用心」去處理孩子的問題,用心去陪他、去看他的犯錯,才能把輔導工作做得更貼近人性。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二)輔導者的自我定位
(二)自我定位
大多數輔導中輟生的教育服務役役男都是在國中服勤,穿著教育服務役的制服在校園中的角色經驗的確很不同,一方便既是取得合格教師證的教師,一方面又是盡義務的阿兵哥,同時在工作任務上是扮演輔導員的角色,同時可能還被要求是「鄰家大哥」型的輔導員,但講起專業卻又不如輔導處的輔導老師,在另一方面役男是負責協助學校減少中輟生人數,勤務管理單位是輔導處,角色好像是行政人員卻又只是個服兵役剛結束實習的非準教師,在和學校導師或其他教師在行政工作上互動時,卻又好像很難理直氣壯地以一個校內行政人員的角色來和導師或教師們對話……,總之在校園裡役男的角色常常是很尷尬的。
役男在面對學校裡的行政、教師時應清楚知道個人在役男身份上的分際,一年多在學校的時間就是當兵服役,就是盡個人兵役的義務責任,因此除嚴守公私分明的原則之外,就是配合並服從勤務主管單位-輔導處、總務處在公務上的管理,教育服務工作就是服務、付出、不計較,遇有問題即向校外會或役男管理幹部反映、尋求解決。
役男在輔導中輟生過程中更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如何適恰地扮演好輔導者的角色!以下僅就役男隨著輔導歷程衍進時應扮演的不同階段性的角色定位做說明:
1、發現者:
在一開始與個案接觸時,除了建立良好的關係外,更重要的是發現個案需求、搜集個案資訊,正確地判斷和分析個案問題癥結。
2、評估者:
發現個案中輟或學習適應問題後,應針對不同個案的生命和在校經驗的歷程,依個案案況的程度釐訂初期階段的輔導目標,評估案主輔導的策略和方向,或協調轉介的資源和人力。
3、協調者:
中輟輔導的過程中,因為個案需求及中輟背景的不同,有時需要協調的資源網絡,不只是行政─教訓輔、導師、任課教師等校內機制而已,往往需要進一步尋求社福、社工、警政、戶政等社會網絡資源的協助、結合,甚或是轉介專業輔導。
4、陪伴者:
陪伴是有技巧的!帶他去看他生命的困難,有些孩子沒有能力有病識感去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困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輔導員應技巧性地並抓住切入點適時地去增闊孩子的視野、帶他去詮釋他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並且讓他從對輔導員的信任漸次地去信任環境和信任他人,因為役男的陪伴不是永遠的,我們必須讓他從信賴我們然後學會信賴別人。
5、楷模者:
剛畢業離開學校的役男因為年紀與學生相差較小,觀念和價值思維也十分活潑、具有新意,較能符契當前青少年各式各樣的次級文化,對流行趨潮的接納度、敏銳感及掌握能力也遠比校園內多數教師高,在這種身份和思維的優勢下,役男很容易切入青少年的生活裡,因此役男在言語行為及價值觀上,很可以在短時間內藉由外在的形象獲取輔導個案的認同,從而逐漸地產生楷模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校園中,役男不論是在一般勤務生活上,還是輔導過程中,自己應該時時有這樣的角色覺知,以樹立楷模學習,並鼓勵個案從觀念而行為的自我應驗效應的正向加強。
6、分析者:
役男在輔導歷程裡,從發現個案問題、評估個案狀況並釐訂輔導策略、協調輔導資源、陪伴等待個案到樹立楷模,最後我們應該充分認知到,中輟生的問題不是一時一地一個人的問題而已,它是一個普遍存在我們教育體系中的現象,我們或許能陪這一個學生,但不可能陪他永遠,不可能永遠在這個位置上去輔導下一個中輟生,因此我們必須去系統化役男的輔導經驗,分析並建制學校、區域性的中輟資料,把問題和資源窘迫的情況具體呈現出來,從許多單一個案的輔導中找出共同的問題,找出共同的需求,找出共同的可行辦法,因此役男更應該自覺到自己是一個分析者,以將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大多數輔導中輟生的教育服務役役男都是在國中服勤,穿著教育服務役的制服在校園中的角色經驗的確很不同,一方便既是取得合格教師證的教師,一方面又是盡義務的阿兵哥,同時在工作任務上是扮演輔導員的角色,同時可能還被要求是「鄰家大哥」型的輔導員,但講起專業卻又不如輔導處的輔導老師,在另一方面役男是負責協助學校減少中輟生人數,勤務管理單位是輔導處,角色好像是行政人員卻又只是個服兵役剛結束實習的非準教師,在和學校導師或其他教師在行政工作上互動時,卻又好像很難理直氣壯地以一個校內行政人員的角色來和導師或教師們對話……,總之在校園裡役男的角色常常是很尷尬的。
役男在面對學校裡的行政、教師時應清楚知道個人在役男身份上的分際,一年多在學校的時間就是當兵服役,就是盡個人兵役的義務責任,因此除嚴守公私分明的原則之外,就是配合並服從勤務主管單位-輔導處、總務處在公務上的管理,教育服務工作就是服務、付出、不計較,遇有問題即向校外會或役男管理幹部反映、尋求解決。
役男在輔導中輟生過程中更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要如何適恰地扮演好輔導者的角色!以下僅就役男隨著輔導歷程衍進時應扮演的不同階段性的角色定位做說明:
1、發現者:
在一開始與個案接觸時,除了建立良好的關係外,更重要的是發現個案需求、搜集個案資訊,正確地判斷和分析個案問題癥結。
2、評估者:
發現個案中輟或學習適應問題後,應針對不同個案的生命和在校經驗的歷程,依個案案況的程度釐訂初期階段的輔導目標,評估案主輔導的策略和方向,或協調轉介的資源和人力。
3、協調者:
中輟輔導的過程中,因為個案需求及中輟背景的不同,有時需要協調的資源網絡,不只是行政─教訓輔、導師、任課教師等校內機制而已,往往需要進一步尋求社福、社工、警政、戶政等社會網絡資源的協助、結合,甚或是轉介專業輔導。
4、陪伴者:
陪伴是有技巧的!帶他去看他生命的困難,有些孩子沒有能力有病識感去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和困難,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輔導員應技巧性地並抓住切入點適時地去增闊孩子的視野、帶他去詮釋他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並且讓他從對輔導員的信任漸次地去信任環境和信任他人,因為役男的陪伴不是永遠的,我們必須讓他從信賴我們然後學會信賴別人。
5、楷模者:
剛畢業離開學校的役男因為年紀與學生相差較小,觀念和價值思維也十分活潑、具有新意,較能符契當前青少年各式各樣的次級文化,對流行趨潮的接納度、敏銳感及掌握能力也遠比校園內多數教師高,在這種身份和思維的優勢下,役男很容易切入青少年的生活裡,因此役男在言語行為及價值觀上,很可以在短時間內藉由外在的形象獲取輔導個案的認同,從而逐漸地產生楷模學習的效果,因此在校園中,役男不論是在一般勤務生活上,還是輔導過程中,自己應該時時有這樣的角色覺知,以樹立楷模學習,並鼓勵個案從觀念而行為的自我應驗效應的正向加強。
6、分析者:
役男在輔導歷程裡,從發現個案問題、評估個案狀況並釐訂輔導策略、協調輔導資源、陪伴等待個案到樹立楷模,最後我們應該充分認知到,中輟生的問題不是一時一地一個人的問題而已,它是一個普遍存在我們教育體系中的現象,我們或許能陪這一個學生,但不可能陪他永遠,不可能永遠在這個位置上去輔導下一個中輟生,因此我們必須去系統化役男的輔導經驗,分析並建制學校、區域性的中輟資料,把問題和資源窘迫的情況具體呈現出來,從許多單一個案的輔導中找出共同的問題,找出共同的需求,找出共同的可行辦法,因此役男更應該自覺到自己是一個分析者,以將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的效益發揮到最大。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一)輔導者的工作任務
(一)工作任務
中輟生輔導役男在工作任務上應朝「降低中輟生人數」、「健全中輟輔導機制」兩點來努力:
1、降低中輟生人數
役男投入中輟生輔導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降低中輟生的人數、協助學生解決在學校課業上或生活上的困難,減少中輟生是役男的工作目標,但在執行過程中必須認知到中輟問題的本質,也就是中輟學生在校不同成因的適應不良問題,因此在復學工作上應把重點放在學生問題的解決上,而不是單一學校中輟生人數表面上的降低。有時候如果孩子的輟學問題還沒得到解決或是不能得到解決時,我們寧可忠實通報中輟以呈現問題,忠實地呈現學校實際中輟現況也是役男的責任。以下謹就幾點在降低中輟生人數上應採取的作為略做說明:
(1)預防工作:
評估役男協尋輔導成效,除了役男直接協助學校減少中輟生人數之外,應考量到役男在穩定問題學生、高關懷學生情緒、解決校園內學生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間接發揮的中輟預防效果。
(2)工作評估:
有時候中輟的問題可能不是在中輟生的追蹤輔導上,如果孩子中輟後的狀況是家長和學校都能完全掌握的,回到學校來,不見得符合孩子最大利益,或者孩子的復學輔導資源是短期間我們無法提供的,那麼在輔導工作上我們更要著眼的可能就不在孩子的復學上,而是要去預防他中輟所可能帶來的其他問題。同時役男在學校負責的是全校中輟生輔導工作,但役男只有一位,因此在個案的協尋輔導上,如何在有限時間和精力的條件下,找出瀕危和急切性個案進行優先輔導成為役男的工作重點。在個案風險評估上應掌握下列三點,作為役男工作策略的擬定依據:
①個案是否與家人同住?
②個案是否有(可能)觸法行為?
③個案是否有人身安全之虞?
(3)工作目標:
復學,也就是回到「正常」而「有效」的學習狀態,而不僅僅是復學手續上的完成而已,輟學生的復學,我們對中輟生最低限度的期待是:建立起輔導員與個案間的問題反映機制、提升個案面對和處理個人生活挫折的勇氣和能力。工作目標的設定可依以下幾點原則次序進行:
①動態式個案復學安置目標的設定:
中輟生中輟的原因不同,復學的適應狀況也各異,有些個案中輟的關鍵是課業成就低落,有些則是師生互動不良,有些是家庭問題,或是行為偏差……,同時隨個案不同、輔導歷程衍進,對於中輟生復學,役男在輔導目標及策略擬訂上應考量個案狀況給予階段性、適性的期待,以循序漸次地改善個案就學及在校穩定性。
a、輔導員對單一個案應採取階段性動態目標的設定。
b、輔導員對不同個案間應採取適性動態目標的設定。
②評估個案學力基礎:
除中學各領域學力程度評量表、自學單以外,應結合、引進小
學各領域之學力程度評量表,以針對學習能力不足、先備知識
缺乏的中輟個案提出有效的輔導及安置辦法。
③提供、協調多元的中介、選替教育及補救教學輔導:
中輟生復學不僅僅是「正常」到校而已,更重要的是設法協助他「有效」地學習,因此役男應充分瞭解個案復學的關鍵條件是甚麼,進而協調校內資源提供給個案,而在這方面工作執行上可能的困難有:
a、人力的欠缺:中輟復學個案往往需要一對一的輔導。
b、支援網絡的不足:尤其輟學率越高的學區,資源的質跟量也往往越低落。
2、健全中輟輔導機制
役男的工作任務除了第1項「降低中輟生人數」外,也應該協助學校建置健全、完整的中輟輔導機制。
協尋、輔導中輟生的教育服務役役男和學校的教師一樣是站在第一線的輔導人員,同時因為沒有課務的壓力而更能夠掌握和了解中輟生、教育弱勢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和需求,因此如何讓役男的第一線輔導和直接且真切的經驗條理化、系統化地傳承下來,以將教育服務役政策、役男在輔導工作上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是我們應該嚴肅思考的。
除了協助健全「校級行政」的中輟輔導機制外,透過地方縣市教育局和校外會的督導、督考會議,役男可以協助整合區域性的中輟資訊,將這些資訊做有效且有意義的整理呈現,以做為「局級行政」、「部級行政」在中輟輔導及預防工作、教育政策上的參酌依據。
役男可以從學校、校外會、教育局、教育部幾個層次來思考如何來健全中輟輔導的機制:
(1)學校:
①中輟前預防、通報:
一般學校預防學生中輟的機制有:個案薦送、志工認輔個案、自主學習型小團體輔導課程、高關懷班、技藝教育班…。
此外中輟通報流程及處室協調、行政和教師教學間聯繫的通暢健全,對於第一時間掌握學生中輟狀況、輔導前期關係的建立有很大的助益。
②中輟時的追蹤輔導:
在中輟生的追蹤輔導上,役男可協助學校完備各式輔導紀錄表單,如家訪表單、月概述表、個案追蹤紀錄本…。
③復學時的安置輔導:
輟學生回到學校與輔導處或輔導員建立關係後,輔導重點在於瞭解個案需求、在校回班的適應問題上,透過各式復學問卷、課業學力評量,可以獲知個案學力基礎、中輟時校外生活情況,並藉由標準化的入班前評估表單做為入班依據,若個案狀況暫時不適合入班,則應協調行政、導師及家長讓個案轉寄讀補校,或提供其它安置選替機制及支援…。
④輔導工作資料建制:
協助學校針對學生中輟成因、學生升學就業狀況、家長教育程度及職業、特殊結構家庭、學區環境…等進行分析和評估。
(2)校外會:
部分在校外會協助的役男,工作內容除協助校外會的行政工作之外,在中輟輔導工作上可以就下列建議與在學校實際輔導中輟生之役男互相配合:
①協助校外會行政工作。
②初步整合縣內各校中輟業務資訊,督考役男勤務、彙整中輟生輔導役男月工作表…。
③整合、組織區域性役男資源,設計、研擬中輟生復學處遇教學課程支援組,及特殊薦送個案協尋輔導…。
(3)教育局:
縣市教育局應重視役男在學校輔導中輟生工作上的實務經驗,並有意義地收集縣市內各學區中輟資料,做有效的應用,役男在輔導中輟生的過程中也應該具備這樣的體認,以準確地呈現中輟問題:
①建立有效度之中輟率評估指標。
②制度化專業的中輟輔導督導會議,定期提供役男在職專業對話的空間、時間。
③整合各區域中輟輔導資料,作為中輔導工作資源分配的規劃參酌。
④協調校外會,整合、組織特殊才能、學能役男進行區域巡迴性的中輟生處遇輔導。
⑤結合民間、休閒、工商企業、大學、宗教法人團體資源,開發
多元選替教育、多元轉介輔導機制。
(4)教育部:
藉由地方縣市教育局和校外會系統化地收集和統整役男在第一線輔導中輟生的經驗,掌握到輔導工作上目前的實際狀況,以及現行教育政策的優劣良窳,針對闕漏不足或是政策上的盲點加以策略性的補正,以充分發揮教育服務役的成效,例如:
①推動導師接班前專業輔導知能研習制,發揮教師扮演第一線輔
導人員的力量。
②全國輔導資源手冊。
③整合各縣市教育局資訊,作為相關政策擬訂參酌:如師資培育課程和制度、中介選替教育彈性學制、導師職前專訓、高教及技職體系資源重新分配…。
中輟生輔導役男在工作任務上應朝「降低中輟生人數」、「健全中輟輔導機制」兩點來努力:
1、降低中輟生人數
役男投入中輟生輔導工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降低中輟生的人數、協助學生解決在學校課業上或生活上的困難,減少中輟生是役男的工作目標,但在執行過程中必須認知到中輟問題的本質,也就是中輟學生在校不同成因的適應不良問題,因此在復學工作上應把重點放在學生問題的解決上,而不是單一學校中輟生人數表面上的降低。有時候如果孩子的輟學問題還沒得到解決或是不能得到解決時,我們寧可忠實通報中輟以呈現問題,忠實地呈現學校實際中輟現況也是役男的責任。以下謹就幾點在降低中輟生人數上應採取的作為略做說明:
(1)預防工作:
評估役男協尋輔導成效,除了役男直接協助學校減少中輟生人數之外,應考量到役男在穩定問題學生、高關懷學生情緒、解決校園內學生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及其間接發揮的中輟預防效果。
(2)工作評估:
有時候中輟的問題可能不是在中輟生的追蹤輔導上,如果孩子中輟後的狀況是家長和學校都能完全掌握的,回到學校來,不見得符合孩子最大利益,或者孩子的復學輔導資源是短期間我們無法提供的,那麼在輔導工作上我們更要著眼的可能就不在孩子的復學上,而是要去預防他中輟所可能帶來的其他問題。同時役男在學校負責的是全校中輟生輔導工作,但役男只有一位,因此在個案的協尋輔導上,如何在有限時間和精力的條件下,找出瀕危和急切性個案進行優先輔導成為役男的工作重點。在個案風險評估上應掌握下列三點,作為役男工作策略的擬定依據:
①個案是否與家人同住?
②個案是否有(可能)觸法行為?
③個案是否有人身安全之虞?
(3)工作目標:
復學,也就是回到「正常」而「有效」的學習狀態,而不僅僅是復學手續上的完成而已,輟學生的復學,我們對中輟生最低限度的期待是:建立起輔導員與個案間的問題反映機制、提升個案面對和處理個人生活挫折的勇氣和能力。工作目標的設定可依以下幾點原則次序進行:
①動態式個案復學安置目標的設定:
中輟生中輟的原因不同,復學的適應狀況也各異,有些個案中輟的關鍵是課業成就低落,有些則是師生互動不良,有些是家庭問題,或是行為偏差……,同時隨個案不同、輔導歷程衍進,對於中輟生復學,役男在輔導目標及策略擬訂上應考量個案狀況給予階段性、適性的期待,以循序漸次地改善個案就學及在校穩定性。
a、輔導員對單一個案應採取階段性動態目標的設定。
b、輔導員對不同個案間應採取適性動態目標的設定。
②評估個案學力基礎:
除中學各領域學力程度評量表、自學單以外,應結合、引進小
學各領域之學力程度評量表,以針對學習能力不足、先備知識
缺乏的中輟個案提出有效的輔導及安置辦法。
③提供、協調多元的中介、選替教育及補救教學輔導:
中輟生復學不僅僅是「正常」到校而已,更重要的是設法協助他「有效」地學習,因此役男應充分瞭解個案復學的關鍵條件是甚麼,進而協調校內資源提供給個案,而在這方面工作執行上可能的困難有:
a、人力的欠缺:中輟復學個案往往需要一對一的輔導。
b、支援網絡的不足:尤其輟學率越高的學區,資源的質跟量也往往越低落。
2、健全中輟輔導機制
役男的工作任務除了第1項「降低中輟生人數」外,也應該協助學校建置健全、完整的中輟輔導機制。
協尋、輔導中輟生的教育服務役役男和學校的教師一樣是站在第一線的輔導人員,同時因為沒有課務的壓力而更能夠掌握和了解中輟生、教育弱勢學生在學習生活上的困難和需求,因此如何讓役男的第一線輔導和直接且真切的經驗條理化、系統化地傳承下來,以將教育服務役政策、役男在輔導工作上的投入發揮最大的效益是我們應該嚴肅思考的。
除了協助健全「校級行政」的中輟輔導機制外,透過地方縣市教育局和校外會的督導、督考會議,役男可以協助整合區域性的中輟資訊,將這些資訊做有效且有意義的整理呈現,以做為「局級行政」、「部級行政」在中輟輔導及預防工作、教育政策上的參酌依據。
役男可以從學校、校外會、教育局、教育部幾個層次來思考如何來健全中輟輔導的機制:
(1)學校:
①中輟前預防、通報:
一般學校預防學生中輟的機制有:個案薦送、志工認輔個案、自主學習型小團體輔導課程、高關懷班、技藝教育班…。
此外中輟通報流程及處室協調、行政和教師教學間聯繫的通暢健全,對於第一時間掌握學生中輟狀況、輔導前期關係的建立有很大的助益。
②中輟時的追蹤輔導:
在中輟生的追蹤輔導上,役男可協助學校完備各式輔導紀錄表單,如家訪表單、月概述表、個案追蹤紀錄本…。
③復學時的安置輔導:
輟學生回到學校與輔導處或輔導員建立關係後,輔導重點在於瞭解個案需求、在校回班的適應問題上,透過各式復學問卷、課業學力評量,可以獲知個案學力基礎、中輟時校外生活情況,並藉由標準化的入班前評估表單做為入班依據,若個案狀況暫時不適合入班,則應協調行政、導師及家長讓個案轉寄讀補校,或提供其它安置選替機制及支援…。
④輔導工作資料建制:
協助學校針對學生中輟成因、學生升學就業狀況、家長教育程度及職業、特殊結構家庭、學區環境…等進行分析和評估。
(2)校外會:
部分在校外會協助的役男,工作內容除協助校外會的行政工作之外,在中輟輔導工作上可以就下列建議與在學校實際輔導中輟生之役男互相配合:
①協助校外會行政工作。
②初步整合縣內各校中輟業務資訊,督考役男勤務、彙整中輟生輔導役男月工作表…。
③整合、組織區域性役男資源,設計、研擬中輟生復學處遇教學課程支援組,及特殊薦送個案協尋輔導…。
(3)教育局:
縣市教育局應重視役男在學校輔導中輟生工作上的實務經驗,並有意義地收集縣市內各學區中輟資料,做有效的應用,役男在輔導中輟生的過程中也應該具備這樣的體認,以準確地呈現中輟問題:
①建立有效度之中輟率評估指標。
②制度化專業的中輟輔導督導會議,定期提供役男在職專業對話的空間、時間。
③整合各區域中輟輔導資料,作為中輔導工作資源分配的規劃參酌。
④協調校外會,整合、組織特殊才能、學能役男進行區域巡迴性的中輟生處遇輔導。
⑤結合民間、休閒、工商企業、大學、宗教法人團體資源,開發
多元選替教育、多元轉介輔導機制。
(4)教育部:
藉由地方縣市教育局和校外會系統化地收集和統整役男在第一線輔導中輟生的經驗,掌握到輔導工作上目前的實際狀況,以及現行教育政策的優劣良窳,針對闕漏不足或是政策上的盲點加以策略性的補正,以充分發揮教育服務役的成效,例如:
①推動導師接班前專業輔導知能研習制,發揮教師扮演第一線輔
導人員的力量。
②全國輔導資源手冊。
③整合各縣市教育局資訊,作為相關政策擬訂參酌:如師資培育課程和制度、中介選替教育彈性學制、導師職前專訓、高教及技職體系資源重新分配…。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心智圖綱
〈教育服務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研究─以北縣為例〉
這一份行動研究,主要是彙整台北縣執行中輟生輔導役男的工作經驗,在役男的輔導經驗上分別就「役男自我角色覺知與輔導工作」、「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之運作與挑戰」兩個面向提出一些具體建議和討論,以期未來整個制度能發揮更大的效益。
【壹、役男角色知覺與輔導工作實務】
一、參與中輟生輔導角色知覺方面
以下就「工作任務」、「自我定位」、「輔導特質」、「輔導觀念」、「情緒管理」等五項分別說明役男在參與輔導工作上應有的認知。
二、參與中輟生輔導工作實務方面
除了上述「輔導中輟生的角色知覺」之外,以下就「個案評估、問題判斷」、「輔導技巧」、「輔導專業知能的充實」、「引進觀念」、「建立制度」等五項,分別說明役男在中輟生輔導實務工作上應有的處遇作為。
【貳、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之運作與挑戰】
一、教育役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特色
二、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運作之困難
三、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運作之建議
【結論】
因此如果要真正解決中輟學生的問題,除了前面所提到的各種短期內實務的策略外,在大的政策方向上,如果我們仍持續在高等教育(高中、大專院校)上加碼以滿足社會大眾及家長的表淺需求,那麼高等教育的低回收率只會導致社會資產的日趨流滯,同時未來十年中,臺灣教育人口結構面臨具大的改變,外籍配偶婚生子女人數大幅成長,臺灣子女數減少,此外一連串教育改革失敗致使人力養成機制空轉及浪費的後果,勢必在台灣接下來產業再轉型的這一階段裡造成巨大的影響,然而我們的教育卻還沒有準備好。
目前唯有改變教育資源分配的結構、翻轉過去重高等教育而輕技職教育的政策軸線,才可能將臺灣人力做最大的發揮,在產業轉型之前,國家對人力金字塔頂端的需求,永遠就是那麼百分之幾,不管再怎麼進步的國家,對人力金字塔底層就是有一定的人力需求,因此當我們廣設高中、大學,不斷地加碼在高等教育上的時候,卻造成國內就業人口眼高手低及不願低就的情況,甚至在技職體系的崩銷使得技術取向的產業無法透過專業認證提升產業價值,技術從業人員只能賺取微薄收入,也無法在社會上取得更高的專業地位和肯定。
因此在大政策方向上,我們必須開始思考如何去整併高等教育,讓資源可以釋出到技職教育裡,用國家的力量來協助技職體系,第一提升技職學校硬體設備;第二提升技職教育教學師資;第三暢通並多元化技職教育的入學管道;第四開設新的技職教育課程及學科;第五落實證照專業制度;第六強化職教(與公私立產業機構)合作並保證未來就業;第七增設未來技職教育深就學校提供人力進修管道。
透過技職教育的增能及相對於高等教育的大力投資,讓高等教育適當、淘汰整併,讓中上程度以上的學生在高等教育的窄門中競爭,讓其他學生依各人程度及意願適性投入高品質的技職教育中繼續發展專業能力,以確實發揮國家既有之人力素質,之後再各自針對高等教育、技職教育之課程內容進行師資、課程、教學的教育改革,這樣才能在短期內堅實國內既有產業基礎和體質,並透過技職教育所培訓出的人力在技術產業上創造利潤和社會資產,當社會整體財富增加,才有可能進一步針對十二年國教去推廣以提升人民素質,才有餘裕去廣設高中和大學,同時並逐步規劃臺灣未來產業轉型的方向、設計十二年國教的課程內涵。
否則,沒有計畫性的教育改革及推動十二年國教,只是徒然消耗社會資產,使得中下程度的學生和其家長在不願意進入到國家低投資並已被標籤化為低社經地位、低收入的技職體系下,勉強進入高等教育中繼續挫折,或在既有九年國教基礎低落的情況下被迫繼續接受更久的國民義務教育,這些一方面浪費教育資源,一方面使我們的有些孩子接受更多的挫折和失敗,更多的孩子也就一個、一個地被父母、被學校、被教育制度、被教育改革給放棄了,屆時,再多的人力投入中輟生輔導也是沒有用的,因為社會並沒有給他們成就自我的舞台,也沒有給他們未來的願景,只是用一些臨時的、短暫的安置措施和人力來讓他們、陪他們熬過在學的這一段日子,但是他們未來還是沒有舞台,他們的能力還是沒有被發掘和發揮。
─────────────────────
原文蠻長的,這邊分幾部分並加以調動順序來發表,每篇主題會更清楚。
先把整篇圖綱及【結論】提出。
其次是制度面的【貳、役男輔導中輟生制度之運作與挑戰】。
最後【壹、役男角色知覺與輔導工作實務】和輔導主題及觀念比較有相關,再依次分篇列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