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20120716上國中的第一課〈來學校學什麼?〉

親愛的七忠同學、家長:

或許很多人,包括家長、同學都對於十二年國教感到不安。我想政策在走、環境隨時在變化,我們誰也無法背書教育改革最後的良窳。但是九年國教從1968年實施以來已超過40年,全球局勢、電腦網路、社會發展變化之大,除了九年國教教學現場的教學品質、師資培育、教材活化之外,延長國教時間,確實也不失為一種向上提升的思維。

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乃至於我們教育現場的從業人員,對於未來教育改革怎麼走,我們大多沒有機會影響或參與的餘地,但於其被動、消極的抱怨、無奈地接受,我想我們更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想想取消高中聯考、基測(雖然可能還有所謂的「會考」或「成績採計」)後,到大學指考、學測之間的這六年,我們要培養孩子什麼能力?我們要怎麼樣區別孩子在國中和在高中的學習目標和重點?我們的孩子真的要去擠「高等教育」(高中─大學)的窄門?

從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要旨來看,「國小─國中」是每一位國民的基礎教育。而十二年國教雖然把「國小─國中─高中」用時間連貫在一起,但十二年國教並不是義務教育,同時「高中─大學」此一高等教育的強連結也並未減弱,而「高中─大學」此一高等教育系統作為義務教育所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大量年輕勞動力延後投入就業市場,高等教育畢業後還有研究所、博士班,即便是大學畢業,也未必具有從業專業能力)也非目前國家財務能負擔。

因此越多人讀大學,只是使更多年輕勞動力延後就業,同時沒有效率而又為數眾多的大學教育更空耗成本,攤分掉有限的教育資源,最後結果就是整體社會產能的下降、教育成本的增加。日前監察院對行政院的職業教育所分配得的教育資源過少通過糾正案,意即在此。

這些是現況,我們不見得能去影響些什麼。

但這樣的背景應該提醒了我們一些事情,未來六年我們怎麼替孩子規劃?一旦孩子選擇就讀高中,不管讀的高中好壞,我們都應該要體認,不同於小學和國中這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高中基本上還是以升學為主,而不是以生活基本能力為主,高中的課程較十數年前只有更難,學的只有更多,考大學,特別是稍理想的大學系所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然而高中的課程、教法、教育現場卻不見得隨著這十多年來的社會進展和教育環境的變化有太大改變。問題是,我們的孩子即便勉強上了高中,他跟得上嗎?

如果不走高中這條路,那該怎麼辦?職業類科的學校這麼少,五專也很少,即便有,整體教育資源投注這麼少在這些學校,我的孩子送到那邊去,好嗎?
其實不只是家長很憂心,我也不曉得該怎麼給您們和孩子建議?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只看清楚一件事:國中三年,我們不應該只是鼓勵孩子在課業和成績上競爭!

或許到最後,孩子都還是會不得不進到「高中─大學」教育裡,高中三年肯定是壓力不小、成績為首要的環境,確實屆時孩子在心智抗壓力和能力上也應該要去承受和肩負、挑戰。因此我們要去想想那麼在升上高中前的國中三年,我們還是要只以成績為首要地去叮囑孩子嗎?有沒有什麼其它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可以幫助孩子在高中學得更好、更快,或者是哪怕他在課業上學得不是那麼好,但他永遠有一種「無理可循的樂觀」去處理他在課業學習上所碰到的失望和挫折。又或者是我們能夠陪孩子在國中這三年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和興趣,進而讓他找到自己的「幸福」。幸福不等於成績好、考上好名聲的大學、找到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賺很多錢,有時候我在想,我們的孩子要在哪一個階段去學習認識幸福和快樂?是高中嗎?好像很難。是大學嗎?好像又太晚。

因此沒有了高中聯考、基測的國中,或許也給我們家長和老師另一個挑戰,幫我們的孩子想想:
1、什麼樣的能力能夠讓他在高中學得更快、更好?
2、什麼樣的能力能夠讓他在國中畢業時,可以多一個要是我不讀高中的選擇?
3、什麼樣的能力能夠讓他在高中時處理他在學習上的失望、挫折?
4、什麼樣的能力能夠讓他與眾不同?

我相信一定有些什麼,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在國中畢業後,比別人更有續航力,比別人更懂得處理失望,比別人看得更多更廣,比別人更長於思考思辨,並自覺到自己處在何時何地以及應該如何作為。

這些「什麼」,我想都不是光靠盯孩子哪一科考幾分所能培養的。

學習很重要,但學習不等於成績或分數、排名。

在學校裡,在班上,我們還是很無可避免地會有分數、會有成績單、會有排名,我們做師長、家長的也一定難以壓掩有時的失望或是生氣。但是請隨時彼此提醒,成績分數和排名不等於學習,盯孩子一分、兩分,不如去瞭解他的學習狀況、作業寫得確不確實、聽得懂不懂,有時候數學差一題就是差五分,或許孩子只是比別人少理解對一個觀念就少答對兩題,又比別人多粗心一題,就少同學十五分,說到底,也就只是一個概念沒弄清楚。

各科的學習,其實是各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國文、英文、數學、地理、歷史……其實不同學科都是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力的訓練,把國文學好將來又不是為了當作家或國文老師,而是當你面對國文的這些知識時,你怎麼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這幾課或這幾個專題的內容理解、考好,它變得有點像是一個遊戲關卡,像是玩魔術方塊、數獨這些不同類的益智遊戲,有的是訓練空間,有的是訓練文字理解,有的是訓練推理,有的是訓練想像……。

這些科目,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學好,越多科目他能夠駕輕就熟,就表示他又多學了幾種解決不同問題類型的能力,而不是只是用一種學習或思考慣性去解決學習的問題。因此當我們只是去盯孩子的成績時,其實對於他的學習和思考慣性的僵化是沒有幫助的,(當然有時候是孩子學習習慣和態度不夠積極、正確,這當然就要從養成好習慣要求起,只是怎麼要求又是得家長們好好琢磨了)。

總之,在這僅簡扼提出自己的一隅之見,或許可以讓我們都再重新想想「孩子來學校學什麼?」說的比做的容易多了,今年接七年級的班,我自己也在能力、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盡量試著在想,希望最不擾家長、孩子,也不增加別人和自己負擔地來讓孩子學到一些能力,養成一些特質,建立一些觀念。

我想,最少觀念有了,我們的很多作為或許就不致偏離觀念太遠,或許能盡量做到一些。也謹以此與我們家長、同學共勉。

2012/7/16 七忠導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