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20121024上國中的第五課〈第一次月考考完了〉


親愛的七忠同學:

在上國文第二課〈凝眸注視生活〉時,問過你們「教/學的終極目的是什麼?」

大多數同學的答案是:讀好書、找份好工作。姑且不論這兩件事的是與不是,單就怎麼樣是把書讀好,怎樣是一份好工作,就是個問題──怎樣樣算好?「第一名」是把書讀好了?「醫師、律師、會計師」是好工作?

我還在讀國中的時候,那個時候的師長、大人們也是告訴我們要把書讀好、找一份好工作。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結果勒?這個社會變得更好?國家有更進步?還是二十多年後,我這個年紀上下的人,有活得更快樂?

我們的公務員、老師,或是這個社會現在的這些中堅分子,固然不能一概而論、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但是普遍來講,這些在讀書時立志要讀好書、找份好工作的人,真的有為這個國家社會帶來更好的改變嗎?還是他們有更快樂?更喜歡他們的生活?

如果沒有,那會不會是我們二十多年前被告知的「讀好書、找份好工作」是有問題的?而現在你們也毫不猶豫地告訴我,你們學習的終極目的是「讀好書、找份好工作」,我聽了後,真不知該擔心你們想都不想地回答,還是擔心你們只是口舌之快的無心之答?


快樂、發揮理性
課堂上,我說教/學的終極目的是:快樂和發揮理性。
這邊說的「快樂」不是感官上短暫的刺激。生活和人生裡邊的快樂,是來自於「知道」;「道」既是該依循的路途,也是要追尋的方向,更是止於至善的目標,它是路、是目標、是道理。我們人生於世,走在對的路途,朝著對的方向,站上對的價值,不會跌跌撞撞,不會徬徨無措,不會招致指責、禍厄,我們會覺得開心。這種開心不是感官刺激或是一般娛樂能取代的。

人都有正向意識,我們都會希望自己一天比一天過得更好,一天比一天過得更快樂。問題是什麼是「好」?什麼是「開心」?

讀書,不管是專業知識學科的習得,或是課外的閱讀,其中最大的好處就是在用心力花時間去讀的過程裡面,我們一方面發揮了「人類特有的理性」去判斷什麼是對的、錯的,什麼是好的、壞的,什麼是值得的、不值得的,什麼是利人、利己、共利的;同時我們也從讀的過程中,去自覺自悟自明自證自然地就知道怎麼做會讓自己快樂。

這是很神奇的事,當我們看得越多,當我們越願意靜下來聽聽自己心裡的聲音,願意去想、去思考,願意保持彈性和開闊的可能性及理解與同理時,我們的理性就發揮了,我們就能做出對自己有利、對別人有利的選擇,同時從中得到快樂。

這和「我們生活的世界裡還是有壞人」、「我們還是會犯錯」並不衝突,使壞犯錯只是表示我們的理性沒有發揮,沒有發揮的原因是我們可能沒有去和自己對話,沒有去思考,沒有充足的學習、閱讀和選擇的機會。


追求優秀
我和你們說過,與其追求成績,不如追求優秀。你們來到學校最重要的是就是讓自己的理性發揮,理性怎麼樣才能得到發揮?一是閱讀、二是靜,三是思考,當你能做到這三件事,你在學習和生活上就能細謹、有方向,就能夠辨別生活周遭事物的善惡是非,這才是追求優秀,你一旦追求優秀,你的學習成績一定就會進步。

第一次月考考完了,我不曉得你自己怎麼看待自己的學習,上了國中已經是另一個學習階段,在學習上也是另一種層次了,國中成績的好壞完全取決於你的習慣,學習習慣、思考問題的習慣、生活習慣、聽記的習慣,已經和小學完全不同,在深廣度上會越來越大,而學習也必須由直線的學習變成一個滾雪球式的學習,你看得越多越廣越深刻,知識的雪球才會越滾越大,這也是為什麼我在國文課上要設計「增廣課程」、「我讀故我在─週計」、「國文科教學網誌群」。

這一屆的數理班有三班,另外還有兩班雙語班,大家程度和學習的習慣都很好,班上雖然這次月考表現不俗,但是未來在九年級直升、外考分班時,學校會開設幾班醫科班還不知道,是像過去一樣只開設醫a、醫b?還是會因應這屆前段班級數多,而加開一醫a二醫b,或是有其他編班規劃,一切都還是未知(九下前編班校總排名積分計算:七、八年級的各次大考佔50%,九上兩次月考、兩次模擬考佔50%。未來會不會更變還不知道)。

但不論如何,也不管是否如願編進所謂的醫科班,校排名及成績並不是你們學習的終極目標,階段性的順與不順也與你未來生活快樂不快樂、活得有沒有價值無關。我在意的是在追求每一個階段目標時,你是否有跟自己講我要追求優秀,我要懂得靜,我要擅於思索,我要具有閱讀力、移動力(在不同空間、領域、職場轉換適應及自我提升的能力)、組織及統合資料的能力?

希望各位在看待自己學習的時候,不要只看到分數,你們人生追求的不會是數字,而是追求數字後面所代表的意義。你們在國中學習的重點,是快樂,以及讓理性發揮。等上了高中、大學、研究所,那時才是更進一步專業能力的養成、訓練。但如果你國中不懂得你要學什麼,那麼將來哪怕是你如願考上了第一志願,我都不禁要懷疑,你快樂嗎?你在下一個階段不會犯下難以彌補的錯嗎?

僅以此,與同學們共勉、提醒。


2012年10月25日(五)七忠導師

2012年10月12日 星期五

20121009上國中的第四課〈尊重異性,用欣賞取代好感〉

親愛的七忠同學:

當然或許是我多慮又多疑又心眼小,但是每當我在學校看著你/妳們在下課時的互動、打鬧、鬥嘴,我必須很直接也很明白地提醒女同學:請務必要矜持、自重。

七年級這個階段的男同學,難免比較莽撞、調皮,說破了就是還比較晚熟、幼稚,會來逗女同學或是互相耍弄追逐那是一定的,對他們來說,這些調皮、有點惹人討厭又不會太討厭的舉措、言語,並沒有太多深意,既不會是喜歡,也不會是有好感,就只是單純好玩、有趣。

而相對早熟的女同學就不是這樣了,女生在這個階段比較早熟,部分同學對於異性開始會有一點莫名的好感,女生之間也常常不免有彼此之間的心情、討論,何況現在手機、簡訊、網路、fb發達,往往透過各種方式互相聊聊些小八卦、小耳語、小小的風聲、揣測,有時候一不小心,心裡面小小的莫名的好感就被鼓動、講成了喜歡,在加上下課時的玩鬧、上課時的講話或是你看我、我看你、你一句、我一語,然後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的有的沒的就傳開了。

人與人之間,或是男女生間的互動相處,原本就是各位在學校裡會慢慢遇上、學習的事,本來就難以避免,也無可厚非。但在這裡,我之所以特別提出來是因為,有些同學在男女互動的分際上並沒有仔細拿捏,也沒有好好地細審、檢視自己的感受,並用更好的態度與應對方式來處理。在這邊我要特別請班上男同學、女同學能夠理解老師所說的,以及試著從以下幾點來改善、提升自己。

1、 男同學請不要隨意地去逗弄女同學,不論是用言語去鬧女同學,或是逗她們開心,或是故意去嚇她們,或是去碰觸(包括推撞他人去碰觸)她們,進而引起女同學們群情又開心又嗔怒地追打。同學間互動的方式很多,不一定非得這樣才有趣,在團體中當個受歡迎的人,不一定要扮丑、逗鬧。此外,也包括推人去碰撞另一個同學,故意造成肢體的碰觸。大家都慢慢要經歷青春期,包括認識自己身體的變化、心理心情的轉變,每個人每天不見得都是開開心心的,一定會有許多有來由或是沒來由的心事、情緒,有時候同學間無意的一些耳語或是碰觸、揶揄,往往就惹人莫名的沮喪、難過,或許表面上看上去是笑笑鬧鬧的,但就已經有一種不好的東西在班上逐漸蘊釀了。

2、 女同學自己應多注意言行,畢竟不再是小學三、四年級,男女生之間也或早或晚地已經有了青春期性徵的發育,不宜和男同學之間再這樣打鬧、追逐、碰觸、揮打。有時候男生還停留在幼稚階段,面對一些惹惱人的一些語言應該有相對成熟的因應方式,不妨「淡定」以對,也才能逐漸讓男同學不會再以這類言行為樂趣。

3、 男同學之間應該要互相提醒,不要反而以男生逗鬧女生為趣,在一旁吆喝、取笑,助長這類事況。到學校是要學習在對的時間點上,對的情境中,用對的方式和別人互動,特別對異性更應該要注意男女之間的差異及感受的不同,而多給予尊重,才不失為男孩子應該有的氣概。

4、 女同學之間要避免有各自的小圈圈,團體裡面一旦有小圈圈,就會有小圈圈外的人,人情之常不免就偏厚所謂自己的好友而深責於小圈圈外的同學,甚至往往不辨事理而漸有流言蜚語。或是有時候很簡單、很單純的好感就被傳渲成曖昧、喜歡,徒惹尷尬或是疙瘩,甚至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和有意無意間的互相傷害。

其實,說到底,就是尊重別人的身體、感受,去互相理解,並給彼此釐清那一條線。懂嗎?

                        
2012年10月12日(五)七忠導師

20120918上國中的第三課〈一顆更堅韌、素樸的心〉


請家長配合以下事宜:

□1、不要讓同學攜帶手機到校,請不要讓孩子有「自己」的手機及門號。
□2、請務必完全掌握孩子使用手機的情況,包括通話量、簡訊量、上網下載情況。
□3、請嚴格並確實要求、限制孩子上網時間,並清楚掌握上網內容。
□4、請家長不要任由同學私下互相邀約外出,一定要有家長陪同、在場,以免久出事端。
□5、請家長完全掌握孩子網路社群、即時通訊的使用狀況,避免孩子依賴線上虛擬的人際互動,而衍生出其他現實生活裡的同儕相處問題。現階段孩子心智尚不成熟,在網路社群、即時通訊上,老師希望家長一定要能嚴加限制、掌握。

我曉得每個家庭對於孩子各有不同教養方式,也有不同的標準和拿捏。但是在班級團體中,每個孩子的生活狀況和學習狀況,事實上不是導師或家長所能掌握的,導師端基本上是追蹤不到孩子課務、班務以外的細節和方方面面,如果家長又對於原本的親子互動和管教採取放心、信任的態度,同學之間的各種私下、生活、耳語、字條、簡訊、facebook……上的就很容易出現狀況,我們大人是無法時時刻刻地隨時引導。這些問題孩子是要去學、去適應,但這些問題事實上對於七、八年級的孩子來說,也確實是太早,我們不應該藉口也是一種生活學習而放任孩子在複雜的人際互動中不成熟地去摸索。

人與人的互動是很複雜的,有時候是一輩子要學的課題,我們的孩子要這麼早去經歷這些人情事理嗎,我們的孩子要這麼早地在他們心智還未定型之前就在人際問題中兜兜繞繞嗎?這些事不只是浪費時間,更嚴重的是會影響他們將來看待生活周遭人、事、物的價值觀和思維。

我常在想,我們應該給孩子盡可能單純的環境。
不為別的,只是為了讓他們有更堅韌、素樸的心。

所以我很希望家長能一起協助,讓孩子不要去使用社群網路、即時通訊,特別是不要讓這兩者成為孩子的生活重心,或是人際互動模式之一。應該要善用這些去累積自己、提升自己,而不是讓自己受制、受影響於這些不實切的東西。

或許家長、孩子會認為未來是網路、電腦、手機的世界,但事實是這些東西或許在孩子進入社會之後,早已經是舊東西了,他們現在所依賴的3G手機、i-pad、facebook、社群網路、即時通訊,或許十年、十五年之後就不在了,他們應該要在現在去好好學習,跳脫出這些小框框。未來生活科技所需要的技能、知識,隨著他們工作或生活上的必要,他們很快就學會了,連學都不用學太久。

這時候,他們真正需要的是正確的人際互動方式、尊重與涵容、適當的表達與自我調整,而不是透過網路、手機搞小團體、小圈圈、班級社群。

這階段的孩子還不到我們放手讓他去走的時候,希望家長能體察導師的憂慮,能夠積極引導、掌握孩子「學習」「自制(自我管理)」,而不是讓孩子的賴皮、耍賴影響我們應有的責任。

2012/9/18 七忠導師

20120918上國中的第二課〈團體規範〉


親愛的七忠家長、同學:

開學迄今已三週,不曉得您和同學們是不是都適應國中這個新的學習環境?是不是都適應東山這一個大家庭?進到國中的學習階段,許多東西正待同學們去學習、培養、訓練,然而哪一樣是首要呢?

在小學階段,是導師包班制,除了家庭教育之外,小學導師是同學們最主要生活習慣的養成者,同學們在小學學習到最多的不是深刻的學科知識,而是基本的人際互動、個人個性的發展、生活習慣的養成。然而上了國中,在課業壓力排山倒海而來之前,孩子在面對更複雜、更青少年的人際關係,及更嚴明的校園中微型社會秩序時,孩子的第一個課題是什麼?那就是團體的規範。當孩子讀高中時,師長開始讓他們試著學習自主管理,讓他們為將來進入高等教育預做準備,而在國中時,我們應該讓孩子學習瞭解什麼是團體規範,及團體規範的核心價值。

在過去的經驗中,當許多小學畢業生上了國中之後,我們會陸陸續續聽到許多不同的聲音,像是為什麼一定要剪這麼短的頭髮,為什麼不可以帶手機,為什麼不可以穿自己訂作的褲子、裙子,為什麼不可以穿便服,為什麼不可以帶太多現金在身上,為什麼不可以帶隨身聽、ipod,為什麼不可以帶漫畫書、為什麼不可以帶遊戲機、為什麼不可以帶輕小說……。

有不少家庭教育很成功的家長,從小就讓孩子學會自主管理,孩子知道什麼時候該讀書寫作業,知道什麼時候可以玩;孩子的頭髮雖然長一點點,但肯定不會抹髮膠、髮蠟,這些家長和同學也往往都很優質,因此當他們提出「為什麼不可以……」時,似乎也是可以開特例同意。

然而,學校是一個團體生活,特別是私立學校,這麼多家長肯花這麼多的心力和血汗錢把孩子送到私立學校來而不是就近到一般學區就讀,最大的原因除了認同學校的辦學理念之外,更重要的是學習環境的單純和生活管理上的積極。因為不是每個家長都訓練孩子懂得什麼叫做自主管理,所以在團體中一定會有人故意留點頭髮來弄弄髮膠抹抹髮蠟,國中階段的孩子不少還心智未定,不免有樣學樣競起傚尤,就越來越誇張,最後往往就影響到作息,超出家長及師長所能忍允的範圍。一樣的道理,我的孩子帶手機是為了放學後補習或是接送方便,他很懂事,不會拿手機出來玩,但是此例一開,一定有孩子也會吵著跟家長要求帶手機,要家長也開證明給老師,他就算在學校課間給老師保管不能用,他也寧可在上放學時校車上大剌剌地拿出來聽音樂、拍照、講電話,如此一來車上同學大家就知道了,又一個一個仿傚,沒手機的吵著要家長比照辦一支手機,有手機的還要比一比誰的好誰的酷誰的功能多畫素高。

東山是一所私立學校,大多數同學家裡社會經濟背景高,生活物質享用無虞,孩子在學校或者透過網路會交流各式各樣的生活資訊,遠遠超過我們師長所能掌握,因此在許多觀念上很需要我們家長和老師來給他們建立正確的觀念。以手機為例,在我們讀書時候也沒有手機,但是我的爸媽一定會要求我出門後,隨時給家裡打通電話,或是自我要求在講好的時間內回來。或許這個對自我行為負責的養成過程有點困難,但我們不在這個階段訓練要求孩子,那要等到什麼時候?孩子在學校是用不到手機的,孩子有事或放學後要聯絡家長,可以請孩子帶電話卡,這都是一種教育。現代社會很多東西是很方便,但在讓孩子使用這些便利的東西之前,我們是不是也應該讓孩子具備一些更基本、更重要的能力和價值觀。

又例如剪頭髮,其實剪這麼短,好看不好看,自然是各有各的看法,但總的來說,大部分的家長及同學也都希望到學校是很單純地學習,不要因為有人剪得很花俏,有人在髮上下了很大工夫,就讓自己在同儕間也有壓力,而不得不跟著也弄起頭髮來。我也相信,對於學校的髮式要求,只要孩子自己是欣然接受的,也沒有一位家長會為此和學校起爭執。其實許多的關鍵點都在孩子身上,只是今天我們大人怎麼面對孩子的反應,如何帶孩子去看他在國中階段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我一直相信,如果當孩子面臨到一些問題時,而家長雙方或是家長與導師立場不一致時,最後吃虧的一定是孩子,因為孩子會在雙親及親師間的齟齬及觀念的拉扯間找到他打混作怪的空間,最後等到家長反應過來已經來不及了。因此希望家長一定要完全信任導師及學校,遇到孩子在學校不能適應或接受的事情時,如果單純是出於孩子的好惡,請家長給學校及導師一個解釋和說明的空間,然後讓我們一起來用正向的角度和態度來帶孩子看問題,讓他在展現自我的過程中,也能瞭解團體規範的重要性。

在此,我願意以過去寫給前一屆家長的某次信裡的文字再強調一次:
「……為什麼只期望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優質的環境,卻不願意多花心力要求自己的孩子融入這個優質的環境,憑甚麼要賠上大多數孩子的學習權益和家長的心力。不能總是單方面期待班級、學校、導師,而家長自己卻不堅持。班上部分同學家長,在物質的給予上過於不經思考,過於不能堅持,給了之後又不能仔細詳察,導致孩子過度依賴這些外在的物質奢侈品,而在心智上弱化、貧乏。一旦孩子的物質欲望不能被滿足,輕則用各種手段(學習渙散、成績交換……)迫使家長屈服,重則行為偏差、違犯規法。因此在這裡希望家長能和老師、學校一起來為孩子的成長堅持把關,不要讓孩子在手機、電腦、網路、人際交友、金錢上,有不必要的依賴,更應堅持在孩子的交友、金錢、不良嗜好上嚴格要求和關心。我們可以很愛孩子,但不是用物質,而是用關心和照顧到他們細節上的需求,在物質享樂方面我們必須要很堅定……」

此外,我也希望各位同學,自己能夠深刻體認並思考:
1.我到國中來是要學什麼?我準備好要學習做一個自我負責的人了嗎?
2.我為什麼要這麼大費周章地來到東山高中國中部就讀?
3.我希望自己在國中階段養成什麼樣的人格特質,以備將來進入到高中?
希望你們想一想,把它記在聯絡本及自己個人的小日記本上,隨時提醒自己。

各位同學的人生還很長,還未能瞭解國中階段的重要性,國中是一個人塑形的關鍵時刻,也是一個人未來所有成就的奠基,而三年後的學習成就高低,也決定你下一個階段是走得更順利還是更艱辛。學校師長的要求和觀念不見得一定全部都百分之百正確,但學校師長的確看著不同家庭教育和不同的孩子以各種不同方式在我們教學下走向不同的路,因此希望各位同學家長能對學校再多一點信任和支持,也歡迎家長同學一遇有問題,即時地與導師反映、溝通。

由於日後,導師會有很多機會像這樣寫信給家長、同學溝通許多觀念,因此每封信首我都標上日期編碼,近日我會請每位同學準備資料夾,方便孩子將這些觀念備存。我自己每每都會反覆細讀多次,教育不是我們說一次就會有效果的,我也希望家長一定要能帶著孩子多讀幾次這些信。

2012/9/18 七忠導師


20120716上國中的第一課〈來學校學什麼?〉

親愛的七忠同學、家長:

或許很多人,包括家長、同學都對於十二年國教感到不安。我想政策在走、環境隨時在變化,我們誰也無法背書教育改革最後的良窳。但是九年國教從1968年實施以來已超過40年,全球局勢、電腦網路、社會發展變化之大,除了九年國教教學現場的教學品質、師資培育、教材活化之外,延長國教時間,確實也不失為一種向上提升的思維。

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乃至於我們教育現場的從業人員,對於未來教育改革怎麼走,我們大多沒有機會影響或參與的餘地,但於其被動、消極的抱怨、無奈地接受,我想我們更可以換個角度思考,想想取消高中聯考、基測(雖然可能還有所謂的「會考」或「成績採計」)後,到大學指考、學測之間的這六年,我們要培養孩子什麼能力?我們要怎麼樣區別孩子在國中和在高中的學習目標和重點?我們的孩子真的要去擠「高等教育」(高中─大學)的窄門?

從九年國民義務教育的要旨來看,「國小─國中」是每一位國民的基礎教育。而十二年國教雖然把「國小─國中─高中」用時間連貫在一起,但十二年國教並不是義務教育,同時「高中─大學」此一高等教育的強連結也並未減弱,而「高中─大學」此一高等教育系統作為義務教育所需要付出的社會成本(大量年輕勞動力延後投入就業市場,高等教育畢業後還有研究所、博士班,即便是大學畢業,也未必具有從業專業能力)也非目前國家財務能負擔。

因此越多人讀大學,只是使更多年輕勞動力延後就業,同時沒有效率而又為數眾多的大學教育更空耗成本,攤分掉有限的教育資源,最後結果就是整體社會產能的下降、教育成本的增加。日前監察院對行政院的職業教育所分配得的教育資源過少通過糾正案,意即在此。

這些是現況,我們不見得能去影響些什麼。

但這樣的背景應該提醒了我們一些事情,未來六年我們怎麼替孩子規劃?一旦孩子選擇就讀高中,不管讀的高中好壞,我們都應該要體認,不同於小學和國中這十多年來的教育改革,高中基本上還是以升學為主,而不是以生活基本能力為主,高中的課程較十數年前只有更難,學的只有更多,考大學,特別是稍理想的大學系所仍然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然而高中的課程、教法、教育現場卻不見得隨著這十多年來的社會進展和教育環境的變化有太大改變。問題是,我們的孩子即便勉強上了高中,他跟得上嗎?

如果不走高中這條路,那該怎麼辦?職業類科的學校這麼少,五專也很少,即便有,整體教育資源投注這麼少在這些學校,我的孩子送到那邊去,好嗎?
其實不只是家長很憂心,我也不曉得該怎麼給您們和孩子建議?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只看清楚一件事:國中三年,我們不應該只是鼓勵孩子在課業和成績上競爭!

或許到最後,孩子都還是會不得不進到「高中─大學」教育裡,高中三年肯定是壓力不小、成績為首要的環境,確實屆時孩子在心智抗壓力和能力上也應該要去承受和肩負、挑戰。因此我們要去想想那麼在升上高中前的國中三年,我們還是要只以成績為首要地去叮囑孩子嗎?有沒有什麼其它能力的培養和訓練,是可以幫助孩子在高中學得更好、更快,或者是哪怕他在課業上學得不是那麼好,但他永遠有一種「無理可循的樂觀」去處理他在課業學習上所碰到的失望和挫折。又或者是我們能夠陪孩子在國中這三年中找到自己的舞台和興趣,進而讓他找到自己的「幸福」。幸福不等於成績好、考上好名聲的大學、找到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賺很多錢,有時候我在想,我們的孩子要在哪一個階段去學習認識幸福和快樂?是高中嗎?好像很難。是大學嗎?好像又太晚。

因此沒有了高中聯考、基測的國中,或許也給我們家長和老師另一個挑戰,幫我們的孩子想想:
1、什麼樣的能力能夠讓他在高中學得更快、更好?
2、什麼樣的能力能夠讓他在國中畢業時,可以多一個要是我不讀高中的選擇?
3、什麼樣的能力能夠讓他在高中時處理他在學習上的失望、挫折?
4、什麼樣的能力能夠讓他與眾不同?

我相信一定有些什麼,可以讓我們的孩子在國中畢業後,比別人更有續航力,比別人更懂得處理失望,比別人看得更多更廣,比別人更長於思考思辨,並自覺到自己處在何時何地以及應該如何作為。

這些「什麼」,我想都不是光靠盯孩子哪一科考幾分所能培養的。

學習很重要,但學習不等於成績或分數、排名。

在學校裡,在班上,我們還是很無可避免地會有分數、會有成績單、會有排名,我們做師長、家長的也一定難以壓掩有時的失望或是生氣。但是請隨時彼此提醒,成績分數和排名不等於學習,盯孩子一分、兩分,不如去瞭解他的學習狀況、作業寫得確不確實、聽得懂不懂,有時候數學差一題就是差五分,或許孩子只是比別人少理解對一個觀念就少答對兩題,又比別人多粗心一題,就少同學十五分,說到底,也就只是一個概念沒弄清楚。

各科的學習,其實是各種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國文、英文、數學、地理、歷史……其實不同學科都是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維力的訓練,把國文學好將來又不是為了當作家或國文老師,而是當你面對國文的這些知識時,你怎麼在有限的時間內,把這幾課或這幾個專題的內容理解、考好,它變得有點像是一個遊戲關卡,像是玩魔術方塊、數獨這些不同類的益智遊戲,有的是訓練空間,有的是訓練文字理解,有的是訓練推理,有的是訓練想像……。

這些科目,我們當然希望孩子學好,越多科目他能夠駕輕就熟,就表示他又多學了幾種解決不同問題類型的能力,而不是只是用一種學習或思考慣性去解決學習的問題。因此當我們只是去盯孩子的成績時,其實對於他的學習和思考慣性的僵化是沒有幫助的,(當然有時候是孩子學習習慣和態度不夠積極、正確,這當然就要從養成好習慣要求起,只是怎麼要求又是得家長們好好琢磨了)。

總之,在這僅簡扼提出自己的一隅之見,或許可以讓我們都再重新想想「孩子來學校學什麼?」說的比做的容易多了,今年接七年級的班,我自己也在能力、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盡量試著在想,希望最不擾家長、孩子,也不增加別人和自己負擔地來讓孩子學到一些能力,養成一些特質,建立一些觀念。

我想,最少觀念有了,我們的很多作為或許就不致偏離觀念太遠,或許能盡量做到一些。也謹以此與我們家長、同學共勉。

2012/7/16 七忠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