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4日 星期五

〈帶給孩子文學力〉

◎東山高中/沈承逸/20120523


國文教學能給孩子什麼
國文教學的重點不在於字詞的形、音、義,也不是孩子是否精熟修辭的判斷,到底我們希望孩子學到什麼?什麼是國文教學能帶給他最能在生活中應用得上的能力?


開啟孩子感動的鑰匙
在國文教學現場最大的問題在於,選編的文本很好,但是傳統的傳授講課往往未能引起孩子的共鳴,文本永遠只是作者個人有限的抒發。我們發現孩子不是沒有柔軟的心,問題在於我們似乎沒有太多機會找到那把開啟的鑰匙。

現在的孩子喜歡動,喜歡動手做,喜歡影像聲音,只有文字,只有聽老師講課早已無法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更遑論學習動機。然而到底怎麼樣才能夠讓孩子融入文本?


動感帶來感動
每一篇選文,都是作者生命歷程中的某一種感知、感動的細膩、精緻的捕捉;是作者在他的生活日常中捕捉心裡幽微、不顯明、難以名狀,卻又不說不可、不說不快的思緒;是作者在他人生各種處境裡的凝睇沉思。所有在學生看來或艱澀或陌生的注釋、生難字,其實都來自作者最生活、最親身切膚的體驗。

因此,真正有效益的國文教學應該是讓文本與手作、生活、生命的實際結合,重新讓孩子拾回「手感」,哪怕是「動感」所帶給他們的實際體驗。那可能是色彩斑斕各式紙船,那可能是生動充滿想像力的繪本,那可能是摺紙船、摺紙飛機時手指間的仔細翻折,那可能是看著紙船漂流、飛機翔遊的快慢、下墜時在空中拉出的弧線。


與生活結合的「文學力」
因此,真正有效益的國文教學應該是透過理解文本,透過文本與生活、生命的實際結合,進一步來提升孩子的「文學力」。那麼,什麼是「文學力」?

喜歡旅遊、喜歡看美的事物並不能算是具備有文學力,能夠去補捉旅程中的諸多細節和光影,能夠知道自己被美的東西感動的是哪裡、是什麼,能夠去捕捉心裡的感動,那才是「文學力」。

換言之,「文學力」不是文辭表達是否華美流暢,而是一種對自身生活周遭的敏銳地感知能力。有了感知和感動,表達的語彙才有落實、踏實、真誠的內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